杀虫微生物菌株的多重抗性筛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30页 |
·糖多孢菌属概述 | 第12-13页 |
·多杀菌素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新型多杀菌素与多杀菌素的异同 | 第14-16页 |
·新型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19页 |
·聚酮链的生物合成与修饰 | 第17-18页 |
·鼠李糖基与福乐糖胺的生物合成与连接 | 第18-19页 |
·新型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侧翼基因 | 第19页 |
·核糖体工程 | 第19-23页 |
·核糖体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转移酶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S.pogona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 第28页 |
·突变前后的rpsL基因测序及对比 | 第28-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5页 |
·材料 | 第30-3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0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30-31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引物 | 第32-3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45页 |
·S.pogona生长曲线和发酵过程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S.pogona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孢子悬液的涂布方法 | 第36-37页 |
·孢子悬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7页 |
·抗性突变菌株的获得 | 第37页 |
·突变子的初筛 | 第37-38页 |
·突变子的发酵及产物的HPLC检测 | 第38页 |
·S.pogona总DNA的制备 | 第38-39页 |
·PCR扩增rpsL基因 | 第39-40页 |
·TA克隆 | 第4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41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41页 |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41-42页 |
·重组质粒酶切检测 | 第42页 |
·蛋白表达及纯化 | 第42-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S.pogona生长曲线 | 第45-46页 |
·新型多杀菌素发酵过程曲线 | 第46-47页 |
·S.pogona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7-48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8页 |
·突变子的发酵及产物的HPLC检测 | 第48-50页 |
·突变菌株的rpsL基因序列测定 | 第50-51页 |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 | 第51-52页 |
·PPT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 | 第52-56页 |
·PPTase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4页 |
·PPTase蛋白的表达检测和纯化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S.pogona的生长曲线和发酵过程曲线 | 第56-57页 |
·抗生素抗性筛选 | 第57-58页 |
·rpsL基因上链霉素突变位点的检测 | 第58页 |
·来源于刺糖多孢菌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腺苷酰转移酶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本论文感谢以下科技项目的资助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