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5页
 (一)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4-15页
一、 对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认识第15-21页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15-17页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第15-16页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第16-17页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过程第17-18页
  1. 反应(认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前提第17页
  2. 体验(体会)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关键第17-18页
  3. 领悟(内化)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最高阶段第18页
 (三)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解读第18-21页
  1. 七年级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分析第19页
  2. 八年级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分析第19-20页
  3. 九年级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分析第20-21页
二、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意义第21-25页
 (一)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必然要求第21-22页
  1. 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第21页
  2. 有利于转变课程功能,关注学生发展第21-22页
 (二) 是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第22-23页
  1. 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22-23页
  2. 正确的态度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第23页
  3. 价值观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第23页
 (三) 是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目标整合的重要条件第23-25页
  1. 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经验性课程的比例第23-24页
  2. 有利于促进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整合第24-25页
三、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5-31页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体地位受到挑战第25-26页
  1. 教育评价机制仍存在很多诟病第25-26页
  2.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第26页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过程形式化第26-28页
  1. 教学活动方式形式化第27页
  2. 教学内容形式化第27-28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途径单一第28-30页
  1. 以本为本,教学内容单一第28页
  2. 以教定学,教学方法单一第28-29页
  3. 设问低效,问题设置单一第29页
  4. 评价刻板,课堂评价单一第29-30页
 (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第30-31页
  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30页
  2. 家庭不良环境是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第30-31页
四、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实施策略第31-50页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知识中承载第31-38页
  1. 走出“知性德育”的误区第31-32页
  2. 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目标第32-35页
  3. 在考试中提炼目标第35-36页
  4. 在自主学习中升华目标第36-38页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情景中蕴含第38-44页
  1. 创设情境,引起情感共鸣第38-40页
  2. 充分发挥多元互动作用第40-41页
  3. 注重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第41-42页
  4. 掌握有效教学调控策略第42-44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生成第44-46页
  1. 学生“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第44-45页
  2. 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第45-46页
 (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生活中浸润第46-50页
  1. 学校生活是目标形成的直接来源第46-47页
  2.家庭生活是目标形成的可靠保障第47-48页
  3.社会生活是目标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下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现状及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