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公民意识及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概述 | 第17-25页 |
(一) 公民与公民意识的内涵解读 | 第17-19页 |
1. 公民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公民意识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思想品德课对于培养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内容要求 | 第19-22页 |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内容要求 | 第19-20页 |
2. 思想品德课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三) 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第22-25页 |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 第23页 |
2.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第23页 |
3. 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3-25页 |
二、 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 第25-28页 |
(一) 初中生公民意识表现的积极方面 | 第25-26页 |
1.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 | 第25页 |
2. 初中生的国家意识有较大的提升 | 第25-26页 |
3. 初中生的生态意识增强 | 第26页 |
(二) 初中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1. 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较薄弱 | 第26页 |
2. 初中生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 | 第26-27页 |
3. 公德意识比较缺乏 | 第27-28页 |
三、 初中生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一) 社会方面 | 第28-29页 |
1. 专制主义思想的遗留 | 第28页 |
2. 社会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 家庭方面 | 第29-30页 |
1. 家长自身公民意识的缺失 | 第29页 |
2. 家长片面追求成绩 | 第29页 |
3.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 第29-30页 |
(三) 学校方面 | 第30-31页 |
1. 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 | 第30页 |
2. 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和教学方法的单一 | 第30-31页 |
3. 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不完善 | 第31页 |
4. 学校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31页 |
(四)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方面 | 第31-33页 |
1. 思想品德学科地位的缺失 | 第31-32页 |
2. 思想品德课堂有限时间的制约 | 第32-33页 |
四、 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究 | 第33-43页 |
(一) 强化培养公民意识的教学理念 | 第33-34页 |
1. 坚持三维目标为一体 | 第33页 |
2. 坚持示范原则 | 第33-34页 |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第34页 |
(二) 拓展思想品德课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教学内容 | 第34-37页 |
1. 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公民意识的课程资源 | 第34-36页 |
2. 合理建设校本课程,促进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 第36-37页 |
(三) 创新思想品德课关于培养公民意识的教学方法 | 第37-41页 |
1. 加强师生交往,塑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 第37-38页 |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公民意识 | 第38-39页 |
3. 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初中生的公民意识 | 第39-41页 |
(四) 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共促初中生公民意识的发展 | 第41-43页 |
1. 发挥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41页 |
2. 及时与家庭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41-42页 |
3. 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提高初中生的公民意识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