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导言 | 第12-28页 |
第一章 福特上台前美国对苏联的缓和外交 | 第28-54页 |
第一节 美国对苏缓和外交提出的背景 | 第28-39页 |
一、越南战争带来的深刻危机 | 第29-31页 |
二、美苏均势的形成 | 第31-32页 |
三、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与两大同盟内部各自的分裂 | 第32-35页 |
四、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 第35-37页 |
五、尼克松与基辛格的个人因素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对苏缓和外交 | 第39-54页 |
一、“缓和”的提出 | 第39-42页 |
二、“缓和外交”的实施 | 第42-52页 |
三、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二章 福特政府时期对缓和外交的继承 | 第54-101页 |
第一节 福特政府继承缓和外交的原因 | 第54-63页 |
一、对缓和外交的肯定 | 第54-55页 |
二、继承缓和外交的具体原因 | 第55-63页 |
第二节 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顺利进行 | 第63-74页 |
一、1974年10月的莫斯科会谈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继续 | 第63-71页 |
二、海参崴首脑会谈与海参崴协议 | 第71-74页 |
第三节 欧洲安全与合作首脑会议的召开 | 第74-88页 |
一、从“低姿态”到重新关注 | 第74-79页 |
二、出席欧安会首届首脑会议 | 第79-82页 |
三、索尔仁尼琴事件与首脑会议 | 第82-86页 |
四、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节 中欧裁军谈判的继续进行 | 第88-101页 |
一、福特政府新的谈判方案的出台 | 第88-95页 |
二、苏联政府的回应 | 第95-99页 |
三、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三章 福特政府时期缓和外交面临的严峻考验 | 第101-164页 |
第一节 马亚圭斯号事件与福特政府外交政策思想的转变 | 第101-108页 |
第二节 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失败 | 第108-126页 |
一、海参崴协议后的形势与赫尔辛基首脑会谈 | 第108-116页 |
二、美方的最后努力及会谈的最终失败 | 第116-123页 |
三、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三节 美苏经贸关系的恶化 | 第126-138页 |
一、美国政府、国会及苏联政府之间的三角谈判 | 第126-131页 |
二、美苏贸易关系的最终恶化 | 第131-135页 |
三、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美苏在欧洲的争夺 | 第138-151页 |
一、美苏在西欧的竞争 | 第138-146页 |
二、美苏在东欧的竞争 | 第146-151页 |
第五节 美苏在安哥拉的对抗 | 第151-164页 |
一、安哥拉内战的进程 | 第152-154页 |
二、美苏对安哥拉内战的介入 | 第154-160页 |
三、小结 | 第160-164页 |
第四章 福特政府末期缓和外交的逆转与衰落 | 第164-197页 |
第一节 由推动到搁置——福特政府末期缓和政策的转变 | 第164-178页 |
一、国内政治环境的恶化 | 第164-175页 |
二、福特政府对缓和外交的最终搁置 | 第175-178页 |
第二节 1976年大选与美国的缓和外交 | 第178-186页 |
一、右翼势力的复苏 | 第179-182页 |
二、大选对缓和外交的影响 | 第182-186页 |
第三节 对福特政府缓和外交的认识 | 第186-197页 |
一、美苏政府对“缓生”的理解差异 | 第186-191页 |
二、福特政府缓和外交实施的结果 | 第191-197页 |
结语 | 第197-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