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45页 |
第一节 白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与流行病学 | 第18-21页 |
·白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8-20页 |
·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白念珠菌的形态发生 | 第21-28页 |
·白念珠菌形态发生概述 | 第21-22页 |
·白念珠菌两型性转换及其调节机制 | 第22-28页 |
第三节 酿酒酵母及白念珠菌的压力应答机制 | 第28-34页 |
·CCS途径 | 第29-31页 |
·ERAD途径 | 第31页 |
·UPR途径 | 第31-32页 |
·SSR途径 | 第32-33页 |
·CWI型MAPK途径 | 第33-34页 |
·Hog1途径 | 第34页 |
第四节 白念珠菌的钙信号系统 | 第34-40页 |
·白念珠菌的钙稳态系统 | 第35-38页 |
·白念珠菌的钙信号途径 | 第38-40页 |
第五节 选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第40-45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40-43页 |
·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内质网钙泵Spf1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压力应答过程中的功能 | 第45-93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6-54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46-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52页 |
·培养基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54-66页 |
·白念珠菌的转化 | 第54-55页 |
·大肠杆菌的CaCl_2法转化 | 第55页 |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55-56页 |
·白念珠菌及酿酒酵母基因组的提取 | 第56页 |
·白念珠菌Spf1蛋白C端的标记 | 第56-57页 |
·白念珠菌SPF1基因的敲除 | 第57-58页 |
·Southern blotting | 第58-60页 |
·白念珠菌总蛋白的提取 | 第60页 |
·Spf1蛋白的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60-61页 |
·ATPase活性分析 | 第61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61-62页 |
·白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2页 |
·白念珠菌菌丝诱导 | 第62页 |
·白念珠菌絮凝能力测定 | 第62-63页 |
·白念珠菌粘附能力测定 | 第63页 |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 第63-64页 |
·白念珠菌敏感性测定 | 第64-65页 |
·白念珠菌毒力分析 | 第65-66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6-87页 |
·白念珠菌钙泵Spf1的鉴定 | 第66-68页 |
·Spf1蛋白的纯化及酶学特性 | 第68-70页 |
·白念珠菌SPF1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株的构建 | 第70-73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正常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73-75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形态发生能力的影响 | 第75-81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压力应答能力的影响 | 第81-86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 第86-8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7-91页 |
·内质网钙泵Spf1蛋白的鉴定 | 第87-88页 |
·Spf1在白念珠菌正常生长过程中的功能 | 第88-89页 |
·Spf1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中的功能 | 第89-90页 |
·Spf1在白念珠菌压力应答中的功能 | 第90-91页 |
·Spf1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9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三章 内质网钙泵Spf1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压力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第93-134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94-100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94-97页 |
·主要仪器 | 第97页 |
·主要试剂 | 第97-99页 |
·培养基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00-111页 |
·大肠杆菌的电转化 | 第100页 |
·酿酒酵母的转化 | 第100-101页 |
·白念珠菌Cdcl01的血凝素(HA)标记 | 第101-102页 |
·白念珠菌内质网功能基因SEC61启动子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102页 |
·白念珠菌胞质钙及总钙含量的测定 | 第102-104页 |
·分泌型酸性磷酸酶(SAP)分析 | 第104页 |
·内切糖苷酶(EndoH)分析 | 第104页 |
·白念珠菌细胞壁组成分析 | 第104-105页 |
·白念珠菌细胞壁压力敏感性测定 | 第105-106页 |
·白念珠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 第106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白念珠菌RNA提取、基因组DNA消化及RNA反转录 | 第107-110页 |
·实时定量PCR(RT-PCR) | 第110页 |
·其他方法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7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钙稳态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内质网功能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细胞壁组成与功能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18-12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27-132页 |
·Spf1在白念珠菌细胞钙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 第127-129页 |
·Spf1在白念珠菌内质网功能维持中的作用 | 第129-130页 |
·Spf1在白念珠菌CWI维持中的作用 | 第130-131页 |
·SPF1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四章 液泡钙通道Yvc1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压力应答中的作用 | 第134-175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34-138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134-136页 |
·主要仪器 | 第136页 |
·主要试剂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38-143页 |
·YVC1回补质粒pDDB78-YVC1的构建 | 第138页 |
·YVC1回补菌株及URA3原位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138-139页 |
·白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39页 |
·胞质钙浓度检测 | 第139页 |
·菌丝诱导 | 第139-140页 |
·侵染式生长能力测定 | 第140页 |
·絮凝能力测定 | 第140页 |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 第140页 |
·白念珠菌氧化压力敏感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40-141页 |
·RT-PCR | 第141-142页 |
·液泡、顶体及胞质钙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142页 |
·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 | 第142页 |
·上皮细胞侵染模型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43-165页 |
·YVC1回补菌株及URA3原位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143-145页 |
·YVC1缺失对白念珠菌压力敏感性的影响 | 第145-150页 |
·YVC1缺失对白念珠菌压力刺激下钙波动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YVC1缺失对白念珠菌形态发生能力的影响 | 第152-156页 |
·YVC1缺失对白念珠菌液泡、顶体及胞质钙分布的影响 | 第156-160页 |
·YVC1缺失对白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 第160-165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65-173页 |
·Yvc1在白念珠菌压力应答中的作用 | 第165-166页 |
·Yvc1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中的作用 | 第166-169页 |
·Yvc1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9-170页 |
·钙信号系统介导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压力应答的相关机制 | 第170-173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五章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及压力应答的影响 | 第175-207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76-177页 |
·菌株及引物 | 第176页 |
·主要仪器 | 第176-17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7页 |
·培养基 | 第177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77-184页 |
·碱性pH刺激下白念珠菌胞质钙浓度的测定 | 第177-178页 |
·药物压力下白念珠菌胞质钙及总钙含量的测定 | 第178-179页 |
·β-半乳糖苷酶分析 | 第179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效果的测定 | 第179-180页 |
·钙通道阻断剂与抗真菌药物联用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效果的测定 | 第180页 |
·verapamil对白念珠菌菌丝发育抑制效果的测定 | 第180-181页 |
·verapamil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效果的测定 | 第181-182页 |
·verapamil与抗真菌药物联用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效果测定 | 第182-183页 |
·verapamil与抗真菌药物联用对生物被膜维持抑制效果测定 | 第183页 |
·RT-PCR | 第183-18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84-201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碱性刺激下胞质钙波动的影响 | 第184-187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药物压力下胞质钙及总钙含量的影响 | 第187-191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正常生长的影响 | 第191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药物耐受性的影响 | 第191-193页 |
·verapamil对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的影响 | 第193-196页 |
·verapamil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发育的影响 | 第196-200页 |
·verapamil对白念珠菌形态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00-201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201-205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钙内流的抑制作用 | 第201-203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药物压力应答的影响 | 第203页 |
·钙通道阻断剂对白念珠菌形态发生的影响 | 第203-20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05-2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7-211页 |
·结论 | 第207-20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08-209页 |
·相关工作的前景展望 | 第209-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6页 |
致谢 | 第226-228页 |
附录 | 第228-233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