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大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大学阶段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黄金时期 | 第13页 |
·大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 | 第13-14页 |
·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 第14页 |
·大学的文化氛围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环境 | 第14页 |
2 国内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状况述评 | 第14-20页 |
·国外公民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6页 |
·政治社会化研究 | 第15页 |
·公民资格研究 | 第15-16页 |
·比较教育研究 | 第16页 |
·国内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0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涵研究 | 第17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探因研究 | 第17-18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研究 | 第18-19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研究 | 第19-20页 |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21页 |
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研究重点、难点 | 第2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研究视角新 | 第21页 |
·研究方法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公民教育理论分析 | 第22-29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公民教育 | 第22页 |
·公民意识教育 | 第22-23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 第23页 |
2 国外近现代公民教育理论 | 第23-25页 |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 | 第24页 |
·杜威的公民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现代公民教育四大思潮 | 第25页 |
3 国内近现代公民教育思想 | 第25-29页 |
·梁启超的公民教育思想 | 第26页 |
·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 | 第26-27页 |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檀传宝的公民教育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2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缺乏对教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 | 第31-32页 |
·缺乏课程体系支撑 | 第32-34页 |
·缺乏有效的实践教育 | 第34-36页 |
·缺乏长效的考评机制 | 第36-37页 |
3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7-39页 |
·政府原因:缺乏明确的政策和导向 | 第37页 |
·高校原因:缺乏专门的课程和师资 | 第37-38页 |
·个人原因: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做法与启示 | 第39-47页 |
1 欧美国家公民教育的做法 | 第39-42页 |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做法 | 第39-41页 |
·美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39-40页 |
·美国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0-41页 |
·法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做法 | 第41-42页 |
·法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 第41页 |
·法国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1-42页 |
2 亚洲国家公民教育的做法 | 第42-45页 |
·日本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做法 | 第42-43页 |
·日本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42-43页 |
·日本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3页 |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主要做法 | 第43-45页 |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43-44页 |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44页 |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方法 | 第44-45页 |
3 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教育内容要突出时代特征 | 第45-46页 |
·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 第46页 |
·要重视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 第47-57页 |
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基本框架 | 第47-52页 |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目标体系 | 第48-49页 |
·公民意识教育总体目标 | 第48页 |
·公民意识教育具体目标 | 第48-49页 |
·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49-50页 |
·设置公民意识教育核心课程 | 第49页 |
·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台 | 第49-50页 |
·利用专业学科课程教育资源 | 第50页 |
·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方式体系 | 第50-51页 |
·显性教育方式 | 第50-51页 |
·隐性教育方式 | 第51页 |
·公民意识教育教学考评体系 | 第51-52页 |
·学校考评体系 | 第51-52页 |
·社会评价体系 | 第52页 |
2 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 第52-57页 |
·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 第52-53页 |
·搭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育平台 | 第53-54页 |
·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 | 第54-55页 |
·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考评体系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