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论文--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论第8-14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第8-9页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9-11页
 三、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1-12页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2页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2-14页
第一章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第14-22页
 第一节 按劳分配理论的提出及其实现条件第14-17页
  一、按劳分配理论的提出第14-15页
  二、按劳分配理论的实现条件第15-17页
 第二节 按劳分配理论的内涵第17-20页
  一、按劳分配就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第18页
  二、按劳分配不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第18页
  三、劳动券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实现形式第18-19页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第19页
  五、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第19-20页
 第三节 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第20-22页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意义第20-21页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第21-22页
第二章 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第22-32页
 第一节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按劳分配制度的探索第22-26页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第22-23页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弊端第23-24页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未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原因第24-26页
 第二节 市场化改革初期(1979-1991年)的按劳分配制度第26-28页
  一、农村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26-27页
  二、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工效挂钩”工资制第27-28页
  三、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第28页
 第三节 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1992--)按劳分配的实现第28-32页
  一、党的十四大以来的按劳分配制度第29-30页
  二、新阶段按劳分配理论取得的新突破第30-32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第32-44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制度的新特点第32-34页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不同第32-33页
  二、分配的对象不同第33页
  三、用来计算劳动量的尺度不同第33页
  四、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第33-34页
 第二节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实现形式第34-37页
  一、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第34-35页
  二、在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第35-36页
  三、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第36-37页
 第三节 区分按劳分配的实质与其具体实现形式第37-40页
 第四节 按贡献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最佳实现途径第40-44页
  一、按贡献分配的内涵第41页
  二、按贡献分配的内容第41-42页
  三、按贡献分配的要素主体第42-43页
  四、按贡献分配的意义第43-44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按劳分配面临的问题第44-51页
 第一节 个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44-48页
  一、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拉大第44-45页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第45-46页
  三、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第46-47页
  四、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第47-48页
 第二节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突出第48-51页
  一、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第48-49页
  二、非法收入的存在第49页
  三、非正常收入的存在第49页
  四、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公平第49-51页
第五章 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完善按劳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第51-67页
 第一节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地位第51-53页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不动摇第51-52页
  二、要全面科学贯彻按劳分配第52-53页
 第二节 新的历史条件下按劳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第53-67页
  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54-55页
  二、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确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第55-57页
  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57-61页
  四、建立税收综合调控体系第61-63页
  五、优化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63-65页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65-67页
结语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