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5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23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23-24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25-36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5-29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 第26-27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 第27-28页 |
(三)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 | 第28-29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29-36页 |
(一) 荀子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第29-32页 |
(二) 荀子对先秦道法墨家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 第32-36页 |
第二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内容 | 第36-50页 |
一、 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一) 荀子之“性”——自然之性 | 第36-37页 |
(二) 荀子之“性恶”——情欲之恶 | 第37-38页 |
(三) 荀子之“化性起伪”——人性改造 | 第38-39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9-46页 |
(一) “明礼定分”的礼制观 | 第39-41页 |
(二) “诚心守仁”的诚信观 | 第41-43页 |
(三)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的荣辱观 | 第43-44页 |
(四)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富民精神 | 第44-46页 |
三、 荀子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6-50页 |
(一) 倡导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 第46-47页 |
(二)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 第47-48页 |
(三) 追求继承与融合基础上的创新性 | 第48-50页 |
第三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实践内容 | 第50-57页 |
一、 荀子塑造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 | 第50-52页 |
(一) 培养“好法而行”的“士”君子 | 第50-51页 |
(二) “笃志而体”的君子人格 | 第51页 |
(三) “知通统类”的圣人目标 | 第51-52页 |
二、 荀子德育实践的基本方法 | 第52-57页 |
(一) “至诚化民”的宣传方式 | 第52-53页 |
(二)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 第53-54页 |
(三) “知不若行”的实践方式 | 第54-55页 |
(四) “慎其独者”的自我修养法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7-69页 |
一、 对荀子德育思想的评价 | 第57-61页 |
(一) 对荀子“性恶论”思想的评价 | 第57-59页 |
(二) 对荀子“礼论”思想的评价 | 第59-61页 |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61-69页 |
(一) 设定德育目标,使学校德育体系化 | 第62-63页 |
(二) 完善德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63-65页 |
(三) 丰富德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