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一、引论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一) 同伴互助理论 | 第16页 |
(二) 教育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16-17页 |
三、“同课异构”之“同”和“异”——教学内容的视角 | 第17-32页 |
(一) 从教学内容的视角理解“同课异构” | 第17页 |
(二) “同”中有“异”: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比较 | 第17-29页 |
1. 教学案例比较 | 第18-25页 |
2.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 第25-29页 |
(三) “同”中求“异”: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的内在诉求 | 第29-30页 |
1. 教材的可建构性 | 第29页 |
2. 教师的教学个性 | 第29-30页 |
3. 学生的差异性 | 第30页 |
(四)求“同”存“异”: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的理想境界 | 第30-32页 |
四、“同课异构”之“同”和“异”—教学方法的视角 | 第32-50页 |
(一) 内容与方法的辩证关系 | 第32页 |
(二)着眼于教学方法的“同课异构”再认识 | 第32-34页 |
1. 同课异构能真正挖掘教师潜能 | 第33页 |
2. 同课异构能充分地体现教学差异 | 第33页 |
3. 同课异构是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 | 第33-34页 |
4. 同课异构切实的落实了过程和方法 | 第34页 |
(三) 从内容和方法统一视角认识和实践“同课异构” | 第34-40页 |
1. 同中有异,演绎精彩 | 第34-39页 |
2. 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 第39-40页 |
(四)“同”“异”之辩:案例比较研讨 | 第40-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