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古代词汇论文

《潜夫论笺校正》训诂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第一节 王符和《潜夫论》第9-10页
  一、 作者简介第9页
  二、 《潜夫论》的流传及相关版本第9-10页
 第二节 彭铎和《潜夫论笺校正》第10-12页
  一、 彭铎简介第10-11页
  二、 《潜夫论笺校正》第11-12页
 第三节 《潜夫论》及《潜夫论笺校正》语言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词语考释第12-14页
  二、 异文研究第14页
  三、 语法研究第14页
  四、 《潜夫论》的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第14页
  五、 《潜夫论》研究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第四节 选题意义第15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六节 重点难点第16页
第二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内容第16-29页
 第一节 解释篇题第17-19页
 第二节 解释词语第19-21页
  一、 具体义第20-21页
  二、 概括义第21页
 第三节 训释句子第21-23页
  一、 先释词,后释句第21-22页
  二、 释词、释句穿插进行第22-23页
  三、 单纯释句第23页
 第四节 论说修辞第23-25页
  一、 互文第24页
  二、 避讳第24-25页
  三、 喻第25页
 第五节 分析句读第25-28页
 第六节 解释语言环境第28-29页
第三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术语第29-44页
 第一节 注音术语第29-31页
  一、 读如第29-30页
  二、 读为第30页
  三、 反切第30-31页
 第二节 释义术语第31-36页
  一、 谓、谓……为……第31-32页
  二、 谓之、之谓第32-33页
  三、 曰、为第33-34页
  四、 犹、犹言第34-35页
  五、 即第35-36页
  六、 言第36页
  七、 通言第36页
 第三节 校勘术语第36-41页
  一、 衍第36-37页
  二、 脱文第37页
  三、 误、坏、讹第37-38页
  四、 异文第38-39页
  五、 疑第39页
  六、 作、或作、亦作、又作第39-40页
  七、 当为、当作、当是、当云、当从、当在、当有、本作第40-41页
 第四节 修辞术语第41-43页
  一、 互文第41页
  二、 连言第41-42页
  三、 对文第42页
  四、 对举第42-43页
  五、 喻第43页
  六、 叶韵第43页
 第五节 说明字体形义关系术语第43-44页
  一、 同第43-44页
  二、 通、古字通第44页
第四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方法第44-54页
 第一节 注音方法第45-46页
  一、 直音第45页
  二、 反切第45-46页
 第二节 因声求义第46-51页
  一、 说明通假第47-48页
  二、 破读第48-49页
  三、 阐明古代声韵第49-50页
  四、 探求语源第50-51页
 第三节 通语法第51-53页
  一、 词法第51-52页
  二、 句法第52-53页
 第四节 审文例第53-54页
  一、 词语文例第53页
  二、 句式文例第53-54页
结束语第54-56页
 一、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价值第54-55页
 二、 本论文的优缺点第55页
 三、 后续研究设想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后记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昌耀诗歌的精神特质
下一篇:敦煌文献P.2494《楚辞音》残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