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云南烟草企业EAP需求研究及实施设计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13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为 EAP 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13页
  二、 促进 EAP 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第13-14页
 第三节 研究目的第14页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第14-15页
 第五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第16-28页
 第一节 EAP 的定义第16-17页
 第二节 EAP 的内容及服务范围第17-18页
 第三节 EAP 发展历程第18-20页
 第四节 影响 EAP 执行的因素分析第20-21页
 第五节 EAP 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第21-22页
  一、 EAP 与离职率、旷工率之间的关系第21-22页
  二、 EAP 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第22页
  三、 EAP 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第22页
  四、 EAP 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第22页
 第六节 EAP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一、 EAP 在国外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二、 EAP 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第七节 EAP 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第25-28页
  一、 EAP 在国外的应用状况第25-26页
  二、 EAP 在国内的应用状况第26-28页
第三章 云南烟草企业实施 EAP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8-30页
 第一节 云南烟草企业实施 EAP 的必要性分析第28-29页
  一、 企业发展的需要第28页
  二、 员工健康成长的选择第28-29页
 第二节 云南烟草企业实施 EAP 的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一、 特殊的行业背景第29页
  二、 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第29-30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30-35页
 第一节 研究样本选取第30页
 第二节 研究工具第30页
 第三节 研究假设第30-31页
 第四节 问卷设计第31-35页
  一、 问卷设计的目的第31页
  二、 问卷设计的步骤第31-32页
  三、 问卷的内容第32-34页
  四、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第34-35页
第五章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第35-63页
 第一节 问卷基本统计分析第35-51页
  一、 员工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35-38页
  二、 员工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38-43页
  三、 员工对 EAP 认知情况统计分析第43-46页
  四、 EAP 需求情况统计分析第46-49页
  五、 EAP 需求解决途径情况统计分析第49-51页
 第二节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51-54页
  一、 量表的信度检验第51页
  二、 量表的效度分析第51-54页
 第三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4-61页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企业员工 EAP 需求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第54-61页
 第四节 小结第61-63页
  一、 员工对 EAP 项目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第61-62页
  二、 员工的个人基本特征对员工 EAP 需求有相关关系第62页
  三、 员工的工作感受对员工 EAP 需求有相关关系第62页
  四、 员工对 EAP 的认知程度对员工 EAP 需求有相关关系第62-63页
第六章 云南烟草企业 EAP 实施方案设计第63-74页
 第一节 烟草企业实施 EAP 的原则第63-64页
  一、 保密性原则第63页
  二、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原则第63页
  三、 针对性原则第63-64页
  四、 自愿性原则第64页
  五、 可行性原则第64页
 第二节 烟草企业 EAP 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第64-67页
  一、 EAP 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第64-65页
  二、 EAP 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第65-67页
 第三节 烟草企业 EAP 实施的准备工作第67-70页
  一、 获得企业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第67页
  二、 确定 EAP 服务的内容第67-68页
  三、 为 EAP 项目的实施设置专项预算第68-69页
  四、 寻找合适的 EAP 切入方式第69页
  五、 建立有效地 EAP 评估体系第69-70页
 第四节 烟草企业 EAP 的实施流程第70-73页
  一、 EAP 启动阶段第70-71页
  二、 EAP 实施阶段第71-72页
  三、 EAP 总结提升阶段第72-73页
 第五节 烟草企业在实施 EAP 中应注意的问题第73-74页
  一、 EAP 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第73页
  二、 EAP 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融合第73-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第一节 结论第74页
 第二节 不足之处第74-75页
 第三节 创新之处第75页
 第四节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调研问卷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农业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以昭通市为例
下一篇: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组织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