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从《时代》周刊看中国国家形象--以2011年涉华报道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国家形象第18-23页
   ·国家形象的概念第18-19页
   ·国家形象的地位、作用第19-23页
     ·经济方面第20页
     ·政治方面第20-21页
     ·“文化软实力”方面第21页
     ·国家的尊重需求第21-23页
第三章 国家形象与媒体报道第23-29页
   ·国家形象的塑造途径第23-25页
     ·政府的活动第23-24页
     ·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第24页
     ·国民的行为第24-25页
   ·媒体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第25-29页
     ·媒体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第25-26页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框架”与“沉默的螺旋”第26-29页
第四章 《时代》周刊中的“China”第29-46页
   ·《时代》周刊简介第29页
   ·《时代》周刊2011年对华报道分析第29-41页
     ·总体数量及体裁分布第30-31页
     ·篇幅第31-32页
     ·主题第32-34页
     ·角度第34-36页
     ·报道对象第36-37页
     ·图片第37-40页
     ·《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第40-41页
   ·《时代》周刊2011年涉华报道内容综合分析第41-46页
     ·在政治和人权领域,丑化和否定中国国家形象第41-42页
     ·在经济领域,“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崛起论”并存第42-43页
     ·在社会文化领域,以正面积极报道为主,但往往会掺入政治问题和解释第43-45页
     ·在观点评论方面,措辞尖锐苛刻,毫不留情第45-46页
第五章 《时代》周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者之一第46-51页
   ·《时代》周刊塑造的中国形象第46-48页
     ·在政治形象方面第46页
     ·在经济形象方面第46-47页
     ·在社会形象方面第47-48页
   ·《时代》周刊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所产生的影响第48-51页
第六章 《时代》周刊中“负面中国”的原因分析第51-57页
   ·心理角度:心理团体和动机心理学第51页
   ·自负盈亏的市场压力第51-52页
   ·意识形态作祟第52-53页
   ·美国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的天性第53页
   ·中国自身现状的复杂性第53-54页
   ·乔姆斯基与赫尔曼的“宣传模式”第54-57页
第七章 对改进中国国家形象的思考:利用媒体趋利避害第57-61页
   ·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加强国际传播,掌握话语主动权第57-58页
   ·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纠正不实报道和非客观报道第58页
   ·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移第58-59页
   ·正视灾难、突发事件报道,敢于“自曝家丑”第59页
   ·淡化对外新闻的官方色彩,增加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的出镜率第59-60页
   ·发挥新媒体“多”、“快”、“广”的优势,抢占新媒体传播阵地第60-61页
第八章 结语第61-62页
注释第62-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附录:报道列表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南宁民国日报》(1931-1937)广告看广西“模范省”社会状况
下一篇: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手机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