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游憩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及源起 | 第15-16页 |
·背景 | 第15页 |
·选题源起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论意义 | 第16-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概念与理论研究 | 第20-35页 |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美国风景道研究与发展 | 第20-25页 |
·实践发展 | 第21-24页 |
·论发展 | 第24-25页 |
·中国风景道研究与发展 | 第25-27页 |
·实践发展 | 第25-27页 |
·论发展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风景道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风景道价值特性 | 第28-29页 |
·功能理论 | 第29-30页 |
·构成理论 | 第30-33页 |
·构建途径 | 第33-35页 |
3 长治市概况 | 第35-48页 |
·地理位置 | 第35页 |
·地形地貌 | 第35-37页 |
·生态环境 | 第37页 |
·文化历史 | 第37-39页 |
·风景名胜资源 | 第39-46页 |
·资源概况 | 第39-40页 |
·资源类型 | 第40-41页 |
·资源分布 | 第41-46页 |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第46-48页 |
4 长治市游憩风景道规划研究 | 第48-84页 |
·长治市风景道功能与目标 | 第48-49页 |
·长治市风景道要素与结构 | 第49-50页 |
·风景道要素 | 第49页 |
·风景道结构 | 第49-50页 |
·游憩风景道选线 | 第50-76页 |
·选线方法 | 第50-51页 |
·规划参数选取 | 第51-58页 |
·可达性 | 第51-54页 |
·连通度 | 第54页 |
·生态质量 | 第54-55页 |
·审美价值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规划参数评价 | 第58-76页 |
·可达性评价 | 第58-63页 |
·连通度评价 | 第63-65页 |
·生态质量评价 | 第65-69页 |
·审美价值评价 | 第69-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地图叠加法 | 第76-78页 |
·规划限制因子选取 | 第76-77页 |
·地图叠加 | 第77-78页 |
·游憩风景道网络的形成 | 第78-84页 |
·风景名胜区空间结构 | 第78-80页 |
·游憩风景道网络 | 第80-82页 |
·游憩风景道总体布局 | 第82-84页 |
5 长治游憩风景道内容与设计 | 第84-98页 |
·风景道游径设计 | 第84-91页 |
·游径的定位 | 第84-87页 |
·游径定位原则 | 第84-85页 |
·游径定位设计 | 第85-87页 |
·游径的路面宽度 | 第87-88页 |
·综合慢行道路面宽度 | 第87-88页 |
·车行风景道宽度 | 第88页 |
·游径与周边环境的比例和尺度 | 第88-91页 |
·游径沿线景观组织 | 第91-95页 |
·游径周边植被使用策略 | 第91-94页 |
·游径的对景安排 | 第94-95页 |
·入口设计 | 第95-96页 |
·风景道标识系统 | 第96-98页 |
6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