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工业机器人论文

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及刚度辨识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几何参数标定研究现状第14-19页
     ·开环法第14-18页
     ·闭环法第18页
     ·轴线测量法第18-19页
   ·非几何参数标定研究现状第19-20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机器人运动学第22-32页
   ·正运动学第22-25页
     ·Denavit-Hartenberg模型第22-23页
     ·修正D-H模型第23-24页
     ·基础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第24-25页
     ·正运动学第25页
   ·GSK-RB08运动学第25-27页
   ·微分运动第27-31页
     ·微分平移和微分旋转第27-29页
     ·微分运动的等价变换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开环法的运动学标定建模第32-69页
   ·误差的描述第32-34页
   ·开环法的误差建模第34-40页
     ·连杆参数误差到连杆坐标系微分误差的变换第34-35页
     ·基础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的参数误差第35-36页
     ·位姿模型的建模第36-37页
     ·位置模型的建模第37-38页
     ·距离平方差模型的建模第38-40页
   ·实际位姿和名义工具参数的测量第40-44页
     ·位姿模型的测量第41-44页
     ·位置模型的测量第44页
     ·距离平方差模型的测量第44页
   ·误差模型的可辨识参数分析第44-54页
     ·冗余参数及其去除方法第44-45页
     ·连杆坐标系微分误差的相关性分析第45-48页
     ·位姿模型的冗余关系式第48-50页
     ·位置模型的冗余关系式第50页
     ·距离平方差模型的冗余关系式第50-51页
     ·GSK-RB08机器人的可辨识参数第51-54页
   ·辨识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第54-63页
     ·模型条件数与能观指数第54-57页
     ·测量组数对稳定性的影响第57-58页
     ·末端执行器尺寸对稳定性的影响第58-59页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测量位形优化第59-63页
   ·运动学参数的辨识第63-64页
   ·参数误差的补偿第64-67页
     ·关节空间补偿算法第65-66页
     ·笛卡尔空间补偿算法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基于轴线测量法的运动学标定建模第69-82页
   ·关节轴线的获取第69-74页
     ·关节的单轴运动轨迹第69-70页
     ·轴线方程的求解第70-74页
   ·连杆坐标系的建立第74-79页
     ·基础坐标系第74-75页
     ·非平行关节坐标系第75-76页
     ·平行关节坐标系第76-79页
   ·运动学参数的求解第79-81页
     ·非平行关节参数第79页
     ·平行关节参数第79-80页
     ·末端关节坐标系和工具参数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标定第82-99页
   ·实验平台的构建第82-85页
   ·轴线测量法的运动学标定第85-89页
   ·开环法的运动学标定第89-95页
     ·位置模型第89-92页
     ·距离平方差模型第92-93页
     ·位姿模型第93-95页
   ·基于MATLAB/GUI的标定系统界面设计第95-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刚度参数辨识第99-110页
   ·关节角度偏差的计算第99-102页
     ·关节角度偏差的计算模型第99-100页
     ·GSK-RB08的关节角度偏差第100-102页
   ·自重刚度误差建模第102-103页
   ·外加负载刚度建模第103-105页
   ·刚度参数辨识实验第105-109页
     ·自重刚度参数辨识第105-106页
     ·外加负载刚度辨识第106-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总结与展望第110-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件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U显示组件专用测试设备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光谱分析的传动油液污染度传感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