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 有关情绪及情绪宣泄的研究 | 第14-16页 |
2. 有关网络情绪宣泄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有关不同社会群体的情绪宣泄研究 | 第17-19页 |
(三) 本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 本文的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1-25页 |
(一) 大学生进行网络情绪宣泄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 网络情绪宣泄是大学生缓解现实压力的迫切需求 | 第21-22页 |
2. 网络情绪宣泄是大学生自主意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2页 |
3. 网络情绪宣泄是调节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方式 | 第22-23页 |
(二) 大学生进行网络情绪宣泄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1.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有利于大学生安全地进行情绪宣泄 | 第23页 |
2. 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地进行情绪宣泄 | 第23-24页 |
3. 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地进行情绪宣泄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总体特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41页 |
(一)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总体特征 | 第25-32页 |
1. 大学生的网络情绪宣泄行为具有普遍性 | 第25页 |
2. 大学生的网络情绪宣泄方式具有多样性 | 第25-28页 |
3.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内容以情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主 | 第28-32页 |
(二)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1. 过度热衷于网络恶搞,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 | 第32-33页 |
2. 大学生个性易冲动盲从,轻信并散布网络谣言 | 第33-34页 |
3. 网络伪愤青和网络谩骂现象使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 | 第34-35页 |
4. 网络传播易使大学生的个人情绪转化成社会情绪 | 第35-36页 |
(三) 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1. 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和自律意识的缺乏 | 第36-37页 |
2. 网站经营管理者社会责任的缺失 | 第37-38页 |
3.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席 | 第38-39页 |
4. 法律规范在互联网空间的缺位 | 第39-40页 |
5. 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空间的映射 | 第40-41页 |
三、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引导对策 | 第41-53页 |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大学生网络情绪中的决策作用 | 第41-44页 |
1. 建立网络情绪疏导机制 | 第41-42页 |
2. 加强网络舆情法制建设 | 第42页 |
3.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 第42-43页 |
4. 努力消除网络不满情绪的现实根源 | 第43-44页 |
(二) 充分利用高校对大学生情绪的直接引导优势 | 第44-46页 |
1. 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 第44-45页 |
2. 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情绪宣泄网站 | 第45-46页 |
3. 运用柔性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 | 第46页 |
(三) 充分发挥网站经营管理者的重要把关和引导作用 | 第46-49页 |
1. 利用技术手段做好对网站信息的监测工作 | 第47页 |
2. 做好对大学生情绪型舆论的预警工作 | 第47-48页 |
3. 及时跟踪管理网上争论 | 第48-49页 |
4. 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 | 第49页 |
(四)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网络自律作用 | 第49-53页 |
1.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自由需要自律来维护 | 第50页 |
2. 网络活动要自觉保持责任意识 | 第50-51页 |
3. 对待网络信息要自觉坚持客观理性 | 第51页 |
4 网络批评和监督要自觉保证实事求是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