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职业 | 第14页 |
·职业教育 | 第14-15页 |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5页 |
·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述评 | 第16-30页 |
·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 第16-20页 |
·心理需求论和心理动力论(代表人物一罗伊) | 第16页 |
·职业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一萨帕和金兹伯格) | 第16-17页 |
·人格类型论(代表人物一霍兰德) | 第17-18页 |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代表人物哈克特和贝茨) | 第18-19页 |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 理论) | 第19页 |
·职业锚理论(代表人物—埃德加 H 施恩) | 第19-20页 |
·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 第20-24页 |
·家庭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0-23页 |
·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3页 |
·同伴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3页 |
·职业的社会认知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个人因素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 第24页 |
·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 第24-25页 |
·社会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 方法) | 第25-28页 |
·社会资本 | 第25页 |
·社会网络 | 第25-26页 |
·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网络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 第26-27页 |
·社会网络分析是确定社会网络因素的有效手段 | 第27-28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研究构想与意义 | 第30-34页 |
·研究问题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34页 |
·理论意义 | 第31-32页 |
·实践意义 | 第32-34页 |
第4章 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决策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社会网络因素全方位影响学生选择中职教育 | 第34-35页 |
·学生选择中职教育时综合考量多种非社会网络因素 | 第35-36页 |
·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决策假设模型 | 第36-38页 |
第5章 调研设计 | 第38-44页 |
·辽宁省锦州市概况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锦州市概况 | 第38页 |
·锦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9-40页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40页 |
·研究设计 | 第40-42页 |
研究 1:确定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主要影响因素 | 第40页 |
研究 2:分析影响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社会网络因素 | 第40-41页 |
研究 3:分析影响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非社会网络因素 | 第41-42页 |
·测量工具 | 第42-43页 |
·测量工具介绍 | 第42页 |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 | 第42-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第6章 调研结果分析 | 第44-58页 |
·研究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44-45页 |
·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影响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非社会网络因素 | 第45-47页 |
·影响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社会网络因素 | 第47页 |
·社会网络因素与非社会网络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47-49页 |
·针对社会网络因素的分析 | 第49-52页 |
·锦州市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社会网络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影响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社会网络因素与人口学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51-52页 |
·针对非社会网络因素的分析 | 第52-56页 |
·层次分析法简要介绍 | 第52-53页 |
·锦州市学生在选择中职教育时所采取的评价系统 | 第53-56页 |
·本章研究结论和讨论 | 第56-58页 |
·锦州市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决策模型 | 第56-57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7-58页 |
第7章 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58-64页 |
·针对影响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58-61页 |
·基于 4P 营销理论的分析 | 第58-59页 |
·基于职业动机理论的分析 | 第59页 |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分析 | 第59-60页 |
·基于职业内隐声望偏好的分析 | 第60-61页 |
·针对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建议 | 第61-64页 |
·突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力度 | 第62页 |
·加强校友的榜样作用 | 第62页 |
·建立健全线上宣传的机制 | 第62-63页 |
·设立专门的招生小组,提高招生教师的能力 | 第63页 |
·制定针对初级中学班主任的宣传计划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