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延胡索乙素的体内抗血栓形成的药效研究 | 第12-30页 |
| 1 前言 | 第12-14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 ·试剂 | 第14页 |
| ·药品 | 第14-15页 |
| ·仪器 | 第15页 |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15-16页 |
|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 ·实验分组 | 第15-16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 ·大鼠结扎下腔静脉致血栓形成实验 | 第16页 |
| ·大鼠电刺激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 第16页 |
| ·FeCl_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 第16-17页 |
| ·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测定 | 第17页 |
| ·受试药小鼠测定 | 第17页 |
| ·受试药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测定 | 第17页 |
| ·家兔非闭塞性静脉血栓模型实验 | 第17页 |
| ·家兔动静脉旁路模型实验 | 第17-18页 |
| ·家兔上皮出血时间测定 | 第18页 |
| ·家兔体内血小板聚集实验 | 第18页 |
| ·APTT、PT测定 | 第18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19-26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大鼠结扎下腔静脉致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19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大鼠电刺激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延胡索乙素对FeCl_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小鼠断尾出血时间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家兔非闭塞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22页 |
| ·延胡索乙素家兔动静脉旁路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家兔上皮出血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延胡索乙素对家兔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第24-26页 |
| ·延胡索乙素对PT、APTT测定的影响 | 第26页 |
| 5 讨论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延胡索乙素的体内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0-40页 |
| 1 前言 | 第30-31页 |
| 2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 ·试剂 | 第31-32页 |
| ·仪器 | 第32-33页 |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延胡索乙素抗凋亡实验 | 第33-34页 |
| ·血栓模型建立 | 第33页 |
| ·免疫组化测定 | 第33-34页 |
| ·延胡索乙素抗组织因子表达 | 第34-35页 |
| ·诱导剂的刺激和血细胞的提取 | 第34页 |
| ·RT-PCR过程 | 第34-35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5-36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 ·抗凋亡实验结果 | 第36页 |
| ·延胡索乙素对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36-37页 |
| 5 讨论 | 第37-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文献综述 | 第44-55页 |
| 1 血栓溶解药 | 第44-46页 |
| ·第一代激动剂 | 第45页 |
| ·第二代激动剂 | 第45页 |
| ·第三类激动剂 | 第45-46页 |
| 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第46-47页 |
| ·达比加群酯 | 第46页 |
| ·阿加曲班 | 第46-47页 |
| 3 血小板拮抗剂 | 第47-48页 |
| ·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 第47-48页 |
| 4 环加氧酶抑制药 | 第48页 |
| 5 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抑制剂 | 第48-49页 |
| 6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第49-50页 |
| 7 Xa因子抑制剂 | 第50-51页 |
| 8 维生素K拮抗剂 | 第51-52页 |
| 9 肝素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