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扩散张量成像的图像配准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片目录 | 第9-10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扩散张量成像图像配准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扩散张量成像图像配准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2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 2 扩散张量成像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 第14-26页 |
| ·扩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 ·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分析 | 第17页 |
| ·扩散张量成像纤维追踪技术 | 第17-19页 |
| ·DTI的组分析 | 第19-26页 |
| ·DTI定量计算的组分析 | 第19-24页 |
| ·DTI纤维追踪的组分析 | 第24-26页 |
| 3 基于扩散张量成像的图像配准算法 | 第26-34页 |
| ·传统的DTI配准算法 | 第26-31页 |
| ·DTI配准算法的改进 | 第31-34页 |
| ·基于互信息相似性测度的改进 | 第31-32页 |
| ·基于参考图像的改进 | 第32页 |
| ·校正断层间的头动伪影 | 第32-34页 |
| 4 扩散张量成像的梯度校正的Phantom实验 | 第34-42页 |
| ·DTI梯度校正 | 第34-36页 |
| ·头动引起梯度方向的相对改变 | 第34-35页 |
| ·梯度校正 | 第35-36页 |
| ·DTI Phantom的设计和数据获取 | 第36-37页 |
| ·Phantom的设计 | 第36-37页 |
| ·Phantom的DTI数据的获取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38-42页 |
| ·定性评价 | 第38-40页 |
| ·定量评价 | 第40-42页 |
| 5 基于最大调和互信息的扩散张量图像配准算法 | 第42-54页 |
| ·最大调和互信息 | 第42-44页 |
| ·调和熵 | 第42-43页 |
| ·最大调和互信息 | 第43-44页 |
| ·图像配准 | 第44-48页 |
| ·图像DTI获取 | 第44页 |
| ·图像Masking和背景消除 | 第44-45页 |
| ·图像配准 | 第45-47页 |
| ·配准的评价标准 | 第47-48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8-54页 |
| ·结果 | 第48-51页 |
| ·讨论 | 第51-54页 |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4-56页 |
| ·工作总结 | 第54-55页 |
| ·工作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