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四、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 研究的核心概念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快速工业化进程 | 第19-21页 |
一、 中国工业化进程 | 第19-20页 |
二、 中国快速工业化的特征 | 第20页 |
三、 快速工业化的食品产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风险 | 第21-23页 |
一、 生物性危害风险 | 第21页 |
二、 化学性危害风险 | 第21-22页 |
三、 物理性危害风险 | 第22页 |
四、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风险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快速工业化与食品安全风险 | 第23-25页 |
一、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 第23页 |
二、 工业生产原料添加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 第23-24页 |
三、 新技术运用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与现状 | 第25-31页 |
第一节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5-27页 |
一、 食品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规制 | 第25-26页 |
二、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规制 | 第26页 |
三、 食品安全的负外部性需要政府规制 | 第26-27页 |
四、 食品安全市场存在着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规制 | 第27页 |
第二节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一、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酝酿期 | 第27-28页 |
二、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拓展期 | 第28-29页 |
三、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民生发展期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权责不明晰 | 第31-34页 |
一、 政府规制机构内部参与规制的权责错位 | 第31-32页 |
二、 企业参与规制的权责不对等 | 第32页 |
三、 第三方组织参与规制的权责不够 | 第32-33页 |
四、 消费者参与规制的权责缺位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规制标准落后 | 第34-36页 |
一、 食品安全标准明显滞后 | 第34-35页 |
二、 食品安全标准自相矛盾 | 第35页 |
三、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际脱节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食品安全规制信息不对称 | 第36-39页 |
一、 政府规制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二、 规制机构与食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7页 |
三、 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7-38页 |
四、 食品流通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食品安全政府规制问题的原因 | 第39-45页 |
第一节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制约机制缺乏 | 第39-42页 |
一、 政府单一规制主体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 | 第39-40页 |
二、 企业缺乏参与规制的途径 | 第40-41页 |
三、 第三方组织公信力不够 | 第41页 |
四、 消费者公民诉求分散不集中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食品安全规制标准受多方因素影响 | 第42-43页 |
一、 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方利益之争 | 第42-43页 |
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的欠缺 | 第43页 |
三、 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不足 | 第43页 |
第三节 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 第43-45页 |
一、 缺乏权威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平台 | 第43-44页 |
二、 缺乏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追溯机制 | 第44页 |
三、 缺乏多方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完善的途径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建立“四位一体”的多元共治的规制主体框架 | 第45-47页 |
一、 政府角色的转变:由垄断到服务 | 第45-46页 |
二、 食品企业:强化自我规制 | 第46页 |
三、 第三部门组织:加强监督与合作 | 第46-47页 |
四、 消费者群体:强化责任和维权意识 | 第47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第47-49页 |
一、 食品安全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 第47-48页 |
二、 明确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地位与功能 | 第48页 |
三、 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专家咨询制度 | 第48页 |
四、 重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规制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49-51页 |
一、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 | 第49页 |
二、 健全食品行业信用评价机制 | 第49-50页 |
三、 强化第三方的参与评估机制 | 第50页 |
四、 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激励机制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