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凹陷南一段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次生孔隙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凝灰质砂岩溶蚀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5页 |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15-16页 |
·区域油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8-27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18-19页 |
·储层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储层粒度特征 | 第19页 |
·储层填隙物特征 | 第19-20页 |
·孔隙类型及其特征 | 第20-26页 |
·孔隙类型划分 | 第20-21页 |
·孔隙特征及识别 | 第21-26页 |
·孔隙类型与储层岩性的关系 | 第26-27页 |
·普通砂砾岩 | 第26页 |
·火山碎屑岩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7-31页 |
·储层整体物性特征 | 第27页 |
·各构造单元物性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贝中次凹 | 第28页 |
·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 | 第28页 |
·贝西洼槽 | 第28页 |
·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 | 第28页 |
·苏乃诺尔构造带 | 第28页 |
·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 | 第28-29页 |
·储层孔隙度纵向分布特征 | 第29页 |
·储层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凝灰质砂岩岩块溶蚀实验 | 第31-40页 |
·前期准备工作 | 第31-34页 |
·实验样品 | 第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试剂的选取与配制 | 第31-33页 |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35-36页 |
·数据记录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 pH 值的同种介质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粒度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介质对溶蚀作用的影响 | 第37-38页 |
·溶解介质 pH 值的变化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凝灰质砂岩铸体薄片的溶蚀实验 | 第40-45页 |
·实验前期准备 | 第40页 |
·实验样品及条件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0-45页 |
·碳酸盐矿物的溶蚀 | 第40-41页 |
·长石类矿物的溶蚀 | 第41-43页 |
·凝灰质的溶蚀 | 第43-44页 |
·孔隙类型的溶蚀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次生孔隙形成机理及有利区预测 | 第45-55页 |
·储层孔隙性的影响因素 | 第45-52页 |
·物质组成是决定孔隙能否形成的先天条件 | 第45-46页 |
·沉积条件是孔隙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 第46-49页 |
·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形成的后天因素 | 第49-51页 |
·源储关系控制孔隙的空间分布 | 第51-52页 |
·次生孔隙形成机理 | 第52-53页 |
·酸性介质中更易发生溶蚀作用 | 第52-53页 |
·溶蚀强度与酸性强度呈正相关 | 第53页 |
·矿物溶蚀序列与环境开放与否有关 | 第53页 |
·矿物溶蚀方式各异 | 第53页 |
·矿物自身因素 | 第53页 |
·次生孔隙发育有利区预测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