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筠对谐声研究的贡献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前人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研究材料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2 王筠及其《说文》研究 | 第11-15页 |
| ·王筠简介 | 第11页 |
| ·《说文释例》简介 | 第11-12页 |
| ·《说文句读》简介 | 第12-15页 |
| 3 《说文句读》数字化 | 第15-23页 |
| ·数字化流程及相关技术 | 第15-17页 |
| ·《说文句读》数据库开发 | 第17-18页 |
| ·《说文》系列查询系统 | 第18-20页 |
| ·《说文句读》xml 架构 | 第20-23页 |
| 4 王筠之前的谐声研究 | 第23-30页 |
| ·《说文解字》谐声研究 | 第23-25页 |
| ·王安石《字说》 | 第25-27页 |
| ·王圣美“右文说” | 第27-28页 |
| ·戴侗的谐声研究 | 第28页 |
| ·段玉裁谐声研究 | 第28-30页 |
| 5 王筠的谐声研究 | 第30-37页 |
| ·形声基本条例 | 第30-31页 |
| ·“亦声”条例 | 第31页 |
| ·“省声”条例 | 第31-33页 |
| ·一全一省 | 第33页 |
| ·两借 | 第33-34页 |
| ·以双声字为声 | 第34页 |
| ·形声之失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6 分别文、累增字 | 第37-43页 |
| ·分别文 | 第38-39页 |
| ·累增字 | 第39-40页 |
| ·分别文、累增字的理论价值 | 第40-43页 |
| 7 王筠之后谐声理论的发展 | 第43-49页 |
| ·刘师培的谐声研究 | 第43页 |
| ·沈兼士的谐声研究 | 第43-44页 |
| ·刘又辛的谐声研究 | 第44-47页 |
| ·孙雍长的谐声研究 | 第47-49页 |
| 8 结语 | 第49-52页 |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0-51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