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 1 禅修 | 第7-11页 |
| ·古印度瑜伽 | 第7-8页 |
| ·佛教的禅和禅修 | 第8-9页 |
| ·静坐的中国文化基础 | 第9-10页 |
| ·国内外关于禅修(静坐、冥想)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 正念 | 第11-15页 |
| ·正念的概念与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 ·基于正念的疗法概述 | 第12-13页 |
| ·正念(觉知)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15-17页 |
|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与目的 | 第17-18页 |
| 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3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18-45页 |
| 研究一 正念禅修团体对心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初探 | 第18-32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被试 | 第18页 |
| ·研究设计 | 第18页 |
| ·研究程序 | 第18页 |
|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 ·正念禅修团体设计 | 第20-22页 |
| 3 结果 | 第22-24页 |
| ·出勤率 | 第22页 |
|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 第22-24页 |
| 4 主观报告 | 第24-30页 |
| ·训练过程中的主观报告 | 第25-28页 |
| ·干预结束后主观报告 | 第28-30页 |
| ·追踪的主观报告 | 第30页 |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0-32页 |
| ·关于正念禅修团体内容设计的探讨 | 第30-31页 |
| ·关于本研究中"正念禅修"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31页 |
| ·研究结论 | 第31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1-32页 |
| 研究二 正念禅修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第32-4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被试 | 第32页 |
| ·研究设计 | 第32页 |
| ·研究程序 | 第32页 |
| ·课程设计 | 第32-33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 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第34-42页 |
| ·正念水平 | 第34-37页 |
| ·状态-特质焦虑 | 第37-38页 |
| ·正性负性情绪 | 第38-40页 |
| ·自我和谐 | 第40-42页 |
| 4 主观报告 | 第42-45页 |
| ·第一周成员主观报告 | 第42页 |
| ·第二周成员主观报告 | 第42-43页 |
| ·第三周成员主观报告 | 第43-44页 |
| ·第四周成员主观报告 | 第44-4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5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5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和总结 | 第45-46页 |
| 1 关于正念禅修团体内容设计的讨论 | 第45-46页 |
| 2 正念禅修团体干预的优势探讨 | 第46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附录1 正念禅修团体练习内容 | 第52-54页 |
| 附录2 自净其意——苏州西园寺七日禅修 | 第54-56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