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1-16页
1 绪论第16-30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9页
     ·选题背景第16-18页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9-27页
     ·岩溶对隧道稳定性影响(防突厚度)研究现状第20-22页
     ·水压劈裂破坏及岩溶隧道突水机理研究现状第22-24页
     ·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突水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第24-26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6-27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3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30页
2 山岭隧道岩溶特征及概化模型第30-50页
   ·岩溶发育基本特征分析第30-35页
     ·岩溶发育的地理位置特点第30-31页
     ·岩溶发育的高程分带特点第31-32页
     ·岩溶发育的地层分布特点第32-33页
     ·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特点第33-34页
     ·岩溶发育的地下水循环特点第34-35页
   ·沿线岩溶类型及形态特征第35-38页
   ·岩溶隧道及其与地下岩溶的位置关系第38-44页
     ·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第38-40页
     ·岩溶隧道与岩溶位置关系第40-44页
   ·岩溶隧道主要灾害形式第44-46页
   ·山岭隧道—岩溶系统概化模型第46-49页
   ·小结第49-50页
3 岩溶区灰岩基本力学特性第50-80页
   ·灰岩基本力学性质研究现状第50-51页
   ·试验设备及灰岩试样第51-53页
     ·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第51-52页
     ·灰岩试样第52-53页
   ·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强度与变形特征第53-59页
     ·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第53-56页
     ·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力学参数第56-58页
     ·自然状态试样与饱和状态试样力学参数比较第58-59页
   ·三轴压缩条件下灰岩力学性质研究第59-68页
     ·三轴压缩条件下灰岩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第60-62页
     ·三轴压缩条件下灰岩试样的力学参数第62-65页
     ·自然状态试样与饱和状态试样三轴压缩强度比较第65-66页
     ·三轴压缩条件下试样的弹性模量第66-67页
     ·灰岩试样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破坏形式第67-68页
   ·灰岩的劈裂试验研究第68-70页
     ·巴西劈裂试验结果第68-70页
     ·巴西劈裂试验中岩样的破坏形式第70页
   ·岩溶区灰岩岩体力学参数第70-78页
     ·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第71-73页
     ·霍克—布朗(Hoek-Brown)强度准则第73页
     ·抗剪强度参数第73-74页
     ·GSI、D、m_i的确定第74-76页
     ·岩溶区灰岩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76-78页
   ·小结第78-80页
4 岩溶隧道突水机制第80-100页
   ·岩溶区隧道水害第80-83页
     ·岩溶隧道水害类型第80-83页
     ·岩溶水其他灾害第83页
   ·岩溶隧道突水影响因素第83-86页
     ·地质因素第83-85页
     ·非地质因素第85-86页
   ·岩溶隧道突水机理第86-91页
     ·岩溶突水的微观机理分析第86-89页
     ·岩溶突水的宏观机理分析第89-91页
   ·防突岩层破裂突水过程的数值分析第91-98页
     ·离散单元法第91-92页
     ·计算模型及模拟过程第92-93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3-98页
   ·小结第98-100页
5 隧道与周边隐伏岩溶构造间岩层防突厚度第100-134页
   ·隧道与大尺度隐伏溶腔间岩层防突厚度第100-107页
     ·最小防突厚度计算第101-105页
     ·算例分析第105-107页
   ·隧道与中小尺度隐伏溶腔间岩层防突厚度第107-128页
     ·Schwarz交替法基本原理第108-109页
     ·Schwarz交替法的适用性第109-111页
     ·Schwarz交替法求解双孔洞问题的假定第111-112页
     ·围岩复应力函数第112-117页
     ·基于Schwarz交替法的岩层防突厚度第117-119页
     ·算例分析第119-121页
     ·防突厚度影响因素分析第121-128页
   ·隧道与远端岩溶储水构造间岩层防突厚度第128-132页
     ·隐伏断层(裂隙)导通暗河(岩溶管道)突水第128-129页
     ·裂隙导通模型第129-132页
     ·算例分析第132页
   ·小结第132-134页
6 岩溶隧道掌子面前方岩墙安全厚度第134-166页
   ·释能降压法第134-135页
   ·掌子面岩墙安全厚度的经验确定第135-137页
   ·较完整岩体掌子面岩墙安全厚度第137-147页
     ·拉破坏控制的岩墙厚度第137-140页
     ·剪破坏控制的岩墙厚度第140-141页
     ·讨论第141-144页
     ·算例第144-147页
   ·非完整岩体掌子面岩墙突水机制第147-154页
     ·掌子面劈裂破坏的临界水压力第147-149页
     ·裂纹扩展模式辨识第149-150页
     ·掌子而突水滞后效应第150-152页
     ·掌子而突水通道的扩径效应第152-154页
   ·非完整岩体掌子面岩墙安全厚度第154-164页
     ·基于临界水压力的非完整岩体安全厚度力学模型第154-155页
     ·初始裂隙带厚度S_c的计算第155-159页
     ·抗裂区厚度S_f的计算第159-162页
     ·算例分析第162-164页
   ·小结第164-166页
7 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力学模型的工程应用第166-178页
   ·隧道与周边隐伏溶腔间岩层防突厚度第166-170页
     ·忠垫高速公路岩溶隧道第166-168页
     ·宜万线鲁竹坝隧道第168-170页
   ·隧道掌子面前方岩墙安全厚度第170-177页
     ·宜万线野三关隧道第170-175页
     ·其他岩溶隧道第175-177页
   ·小结第177-178页
8 岩溶隧道突水防治对策研究第178-186页
   ·岩溶隧道突水防治原则第178-182页
     ·强调超前地质预报原则第178-180页
     ·岩溶隧道分类管理原则第180页
     ·二衬紧跟原则第180-181页
     ·信息化施工原则第181页
     ·其他原则第181-182页
   ·岩溶隧道突水治理对策第182-185页
     ·引排方案第182页
     ·泄水导洞方案第182页
     ·堆积体加固堵水方案第182-183页
     ·绕避方案第183页
     ·注浆堵水方案第183-184页
     ·释能降压方案第184-185页
   ·小结第185-186页
9 结论与展望第186-190页
   ·主要结论第186-188页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202页
作者简历第202-20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梯式轨枕轨道的城市轨道交通车桥动力响应分析及减振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信的汉语综合课练习设计--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一)第九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