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部分菊科入侵种的有性繁殖特征与入侵性的关系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 生物入侵种第15-16页
 2 生物入侵种的特征第16-17页
 3 植物的繁育系统第17-18页
 4 无融合生殖第18-23页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第18-21页
     ·孢子体无融合生殖第19页
     ·配子体无融合生殖第19-21页
   ·无融合生殖的鉴定方法第21-23页
     ·胚珠整体透明技术第21页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技术第21-23页
 5 菊科植物的花综合特征和性系统第23-26页
   ·有花植物的性系统第23页
   ·菊科植物的性系统第23-25页
   ·菊科植物的花部特征第25-26页
 6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第26-29页
第二章 中国菊科外来入侵种概况第29-57页
 摘要第29页
 Abstract第29-30页
 1 种类、分类位置、原产地及分布范围分析第30-31页
 2 菊科入侵种适应于入侵的生物学特征第31-47页
   ·繁殖方式多样第31-45页
     ·营养繁殖第31-32页
     ·有性生殖第32-45页
     ·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第45页
   ·具有适于扩散与传播的特征第45-46页
     ·瘦果数量庞大第45-46页
     ·瘦果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能力强第46页
   ·化感作用作用强,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第46-47页
   ·生态幅广,耐性强第47页
 3 菊科外来入侵种的危害第47-51页
 4 防止菊科入侵种引进的措施第51-52页
   ·加强植物检疫第51页
   ·建立外来植物引种驯化的风险性评价制度第51-52页
 5 防控措施及对策第52-57页
   ·机械或物理防除第52页
   ·化学防除第52-53页
   ·生物防除第53-54页
   ·替代控制第54页
   ·综合防治第54-57页
第三章 Baker定律对菊科入侵种的适用性第57-73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57-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2页
   ·植物材料第59-61页
   ·繁育系统第61页
   ·流式细胞种子筛选方法对无融合生殖种的鉴定第61页
   ·花粉-柱头的亲和性第61-62页
   ·统计分析第62页
 2 结果第62-69页
   ·繁育系统第62-65页
   ·花粉-柱头亲和性第65-66页
   ·对菊科入侵种繁育系统的比较研究第66-69页
 3 讨论第69-73页
   ·Baker定律在菊科入侵种的适用性第69页
   ·自交结实在菊科入侵种成功入侵中的作用第69-70页
   ·一年生菊科入侵种的繁育系统与其入侵性第70页
   ·菊科入侵种的生活型和繁育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第70-71页
   ·本研究结果对引入菊科外来种的启示第71-73页
第四章 三个菊科入侵种的有性繁殖特征第73-105页
 摘要第73页
 Abstract第73-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80页
   ·研究的种群第75页
   ·花序和花的生物学及开花动态第75-77页
     ·花序和花的大小及数量第75页
     ·蜜腺的观察第75-76页
     ·利用整体透明法观察苏门白酒草的胚胎学发育过程第76页
     ·开花动态的观察第76-77页
   ·花粉/胚珠(P/O)比第77页
   ·柱头可授性第77-78页
   ·花粉活力第78页
   ·交配系统的检测第78-79页
   ·访花昆虫第79页
   ·不同交配系统的种子萌发实验第79-80页
   ·统计分析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98页
   ·花序和花的生物学和开花动态第80-84页
     ·苏门白酒草第80-83页
     ·续断菊第83页
     ·三叶鬼针草第83-84页
   ·苏门白酒草的胚胎学发育过程第84-86页
   ·花粉/胚珠(P/O)比第86-87页
   ·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第87-89页
   ·交配系统第89-93页
   ·访花昆虫第93-95页
   ·不同交配方式的种子萌发率第95-98页
 3 讨论第98-105页
   ·三个种的交配系统特征第98-100页
     ·苏门白酒草第98-99页
     ·续断菊第99页
     ·三叶鬼针草第99-100页
   ·花粉活力的变化第100页
   ·头状花序中的雄性期和雌性期第100-101页
   ·结实性和有利于入侵的其它特征第101-102页
     ·苏门白酒草第101页
     ·续断菊第101-102页
     ·三叶鬼针草第102页
   ·与入侵性相关的其它特征第102-105页
第五章 中国部分菊科入侵种瘦果(种子)特性对入侵性的贡献第105-121页
 摘要第105页
 Abstract第105-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8-110页
   ·材料第108页
   ·种子物理特性的测量第108-109页
   ·种子沉降速度的测定第109页
   ·种子的萌发特性第109页
   ·种子的埋藏实验第109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09-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7页
   ·种子的物理特性与沉降速度的关系第110页
   ·种子的萌发特性第110-116页
   ·不同埋藏深度下的破土能力第116-117页
 3 讨论第117-121页
   ·种子的沉降速度与种子性状及其与入侵性第117页
   ·种子的沉降速度与入侵分布范围第117-118页
   ·种子的萌发特性与入侵性第118-120页
   ·种子的埋藏实验的结果对入侵种的防治方面的启示第120-121页
全文讨论第121-123页
 1 自交结实特性与入侵性的关系第121页
 2 菊科入侵种的交配系统和入侵性的关系第121-122页
 3 防止菊科入侵种种子传播的途径第122页
 4 展望第122-123页
全文结论第123-125页
创新点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浦东陆家嘴地区公园绿地儿童游乐环境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自然视觉路标辅助的机器人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