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言 | 第12-35页 |
| 一、 选题意义及其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 二、 《三国志》版本研究回顾 | 第13-29页 |
| 1. 《三国志》的作者和成书研究 | 第17-21页 |
| 2. 《三国志》的著录与流传研究 | 第21-24页 |
| 3. 《三国志》版本源流和个案研究 | 第24-28页 |
| 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 三、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9-31页 |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 第31-35页 |
| 一、 《三国志》的早期传本与流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 第35-43页 |
| (一) 《三国志》的书名、篇名问题 | 第35-37页 |
| (二) 《三国志》的早期传本形态 | 第37-39页 |
| (三) 《三国志》流传中的改写本问题 | 第39-43页 |
| 二、 《三国志》宋刻本研究 | 第43-96页 |
| (一) 北宋刻本 | 第43-61页 |
| 1. 北宋咸平六年国子监刻本—《三国志》最早的刻本研究 | 第44-53页 |
| 2. 现存“咸平”《吴书》研究 | 第53-61页 |
| (二) 南宋刻本 | 第61-96页 |
| 1. 南宋绍兴衢州刻《三国志》考 | 第61-76页 |
| 2. 南宋宁宗建阳刻《三国志》考 | 第76-87页 |
| 3. 《局事帖》用纸——《三国志》印本残叶版本试考 | 第87-96页 |
| 三、 《三国志》元刻本研究 | 第96-119页 |
| (一) 元大德刻“十七史”考 | 第96-103页 |
| 1. 元大德九路刻“十七史”的缘起 | 第97-99页 |
| 2. 元大德九路只刻了“十史”,并无“十七史”之刻 | 第99-103页 |
| (二) 元大德刻《三国志》考 | 第103-111页 |
| 1 .刊刻时间 | 第103-104页 |
| 2. 行款格式 | 第104-108页 |
| 3. 底本源流 | 第108-110页 |
| 4. 元刻《三国志》著录考 | 第110-111页 |
| (三) 吴兴刘氏嘉业堂影刻本《三国志》考 | 第111-119页 |
| 1. 刘氏嘉业堂影刻《三国志》底本考 | 第111-116页 |
| 2. 刘氏嘉业堂藏本的流传及归宿 | 第116-119页 |
| 四、 《三国志》明刻本研究 | 第119-160页 |
| (一) 官刻本 | 第119-141页 |
| 1. 南监本系统 | 第119-138页 |
| 2. 北监本系统 | 第138-141页 |
| (二) 私刻本 | 第141-160页 |
| 1. 明万历西爽堂吴仲虚刊本 | 第141-147页 |
| 2. 明天启陈仁锡刊本 | 第147-148页 |
| 3. 明崇祯元年至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系统 | 第148-151页 |
| 4. 卢弼《三国志集解》所据底本为“毛本”详考 | 第151-160页 |
| 五、 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研究 | 第160-176页 |
| (一) 殿版《三国志》的版刻时间 | 第161页 |
| (二) 殿版《三国志》的底本 | 第161-176页 |
| 1. 殿版《二十四史》的底本 | 第161-162页 |
| 2. 殿版《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一史底本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即北监本 | 第162-163页 |
| 3. 殿版《三国志》的底本为明北监本 | 第163-166页 |
| 4. 殿版《三国志》的参校本 | 第166-168页 |
| 5. 殿版《三国志》的编校者与史观 | 第168-170页 |
| 6. 殿版《三国志》的校勘成就与不足 | 第170-172页 |
| 7. 殿版《三国志》的影响与流变 | 第172-176页 |
| 结论 | 第176-178页 |
| 附录 | 第178-2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7-258页 |
| 后记 | 第258-261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