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一、 国家主体功能区提出了限制开发区的问题第12页
  二、 产权区域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区域外部性问题第12-13页
  三、 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第13页
  四、 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复杂的区际关系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一、 研究目的第14页
  二、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8页
  一、 总体思路第15-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我国的生态脆弱地区的特征与发展演化第18-37页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基本内涵第18-25页
  一、 生态脆弱地区相关概念界定第18-21页
  二、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与类型第21-25页
 第二节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般的社会经济特征第25-31页
  一、 作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第25-26页
  二、 作为农业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第26-27页
  三、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第27-31页
 第三节 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的认识演化:从忽视到高度重视第31-37页
  一、 改革开放前的忽视(1949-1978 年)第31-33页
  二、 改革开放后的初步认识(1978-1991 年)第33页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的重视(1992-2004 年)第33-35页
  四、 科学发展观实施后的高度重视(2005 年—至今)第35-37页
第三章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困境第37-54页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限制第37-39页
  一、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第37-38页
  二、 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限制第38-39页
 第二节 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权的缺失第39-43页
  一、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诉求第39-41页
  二、 生态移民与发展权的缺失第41-42页
  三、 产业发展限制与发展权的缺失第42-43页
 第三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贫困压力第43-46页
  一、 我国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第43-44页
  二、 贫困与生态脆弱分布的地理耦合第44-46页
 第四节 生态系统退化中的“人-地”系统矛盾第46-54页
  一、 消极保守的生态系统第46-50页
  二、 不断进化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第50-52页
  三、 “人-地”系统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第52-54页
第四章 区域外部性视角下的生态脆弱地区第54-85页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产权区域”特征第54-69页
  一、 产权的内涵第54-56页
  二、 产权区域的历史基础:我国的行政区域体系第56-57页
  三、 产权区域的制度基础:制度“科层”与权利分配第57-60页
  四、 产权区域的表现形式:“经济建设型政府”与“区域竞争”第60-67页
  五、 生态脆弱地区的产权区域属性第67-69页
 第二节 产权区域的外部影响第69-77页
  一、 地表物质的地理运动第69-72页
  二、 产权区域分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72-73页
  三、 产权区域的经济开发活动引起自身环境生态的变化第73页
  四、 产权区域环境生态变化的外部影响第73-74页
  五、 产权区域间的发展关联第74-77页
 第三节 产权区域外部影响的“外部性”特征第77-82页
  一、 地理运动特征与区域外部性第77-78页
  二、 “公共物品”与区域外部性第78-80页
  三、 区域外部性的内涵第80-82页
 第四节 生态脆弱地区面临的区域外部性问题第82-85页
  一、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外部性问题第82-83页
  二、 生态建设中的区域外部性问题第83-85页
第五章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第85-105页
 第一节 自然资源开发所产生的区域负外部性第85-94页
  一、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区域的贡献第85-89页
  二、 自然资源开发的区域负外部性第89-90页
  三、 生态脆弱地区往往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90-91页
  四、 限制开发下权利与机会的损失第91-93页
  五、 区域决策: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两难”第93-94页
  六、 案例:蒙东地区的“抉择”第94页
 第二节 生态建设所产生的正外部性第94-105页
  一、 我国的生态建设工程第94-97页
  二、 生态建设工程的外部生态服务效益第97-100页
  三、 生态建设成本-收益的空间分配第100-102页
  四、 案例:三江源地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区域外部性第102-105页
第六章 区域外部性的调控机制及政策出路第105-122页
 第一节 外部性内化机制第105-113页
  一、 外部性内化途径第105-109页
  二、 负外部性的内化机制第109-111页
  三、 正外部性内化机制第111-113页
 第二节 区域外部性调控:难点与困境第113-116页
  一、 区域外部性评估的难度及条件第113-115页
  二、 法律不完善与制度缺失第115-116页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调控:思路与政策取向第116-122页
  一、 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第116-118页
  二、 鼓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迁移第118-119页
  三、 强化对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开发的“限制”第119-120页
  四、 加强中央政府投资在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作用第120-12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6页
 一、 主要研究结论第122-124页
 二、 创新之处第124页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8页
后记第138-13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国志》版本的诸问题研究
下一篇: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