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生态补偿的概念探究 | 第19-21页 |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21-22页 |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生态资本和生态价值理论 | 第22-23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25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5-28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8-29页 |
·理论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及实施概况 | 第31-41页 |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立法及相关政策文件 | 第31-33页 |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实施概况 | 第33-41页 |
·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中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实施 | 第33-34页 |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实施 | 第34-39页 |
·初步开始尝试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中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 | 第41-60页 |
·德清县概况 | 第41页 |
·德清县农业生态环境补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41-51页 |
·问卷调查的意义及设计依据分析 | 第41-44页 |
·相关统计数据和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44-51页 |
·基本情况分析 | 第44页 |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认知程度分析 | 第44-45页 |
·当地居民的补偿意愿分析 | 第45-48页 |
·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分析 | 第48-51页 |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不明确 | 第52页 |
·补偿方式比较单一,补偿途径不完善 | 第52-53页 |
·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第53-54页 |
·补偿标准界定不明,补偿额度不足 | 第54-55页 |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55-56页 |
·组织管理体制不规范 | 第56-57页 |
·市场机制不健全 | 第57-58页 |
·思想观念落后 | 第58-59页 |
·补偿对象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60-71页 |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0-61页 |
·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运行效率 | 第61-66页 |
·确保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明确到位 | 第61-62页 |
·促进补偿方式和补偿途径多样化 | 第62-63页 |
·拓展补偿资金的融资渠道 | 第63-64页 |
·实现补偿标准和补偿额度的合理化 | 第64-66页 |
·规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组织管理体制 | 第66-67页 |
·健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市场机制 | 第67-69页 |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 第69-70页 |
·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对象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4页 |
·论文创新点及研究结论 | 第71页 |
·创新点 | 第71页 |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德清县农业生态环境补偿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