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 、关于教学实效与接受理论 | 第14-18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及影响要素 | 第14-16页 |
1 .教学实效的概念 | 第14页 |
2 .教学实效的核心目标 | 第14-15页 |
3 .教学实效的影响要素 | 第15-16页 |
(二) “接受”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1 .“接受”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 第16-17页 |
2 .学生的“接受”与教学的“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 、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和时代使命 | 第18-24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 | 第18-19页 |
1 .知识传授与升学任务 | 第18页 |
2 .信念树立与德育效果 | 第18-19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 | 第19-20页 |
1 .思想观念多元化 | 第19页 |
2 .信息渠道多元化 | 第19-20页 |
3 .新时期高中学生特点 | 第20页 |
4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 | 第20页 |
(三) 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代使命 | 第20-24页 |
1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 第21页 |
2 .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 | 第21-22页 |
3 .提高人文素养 | 第22页 |
4 .培养道德情操 | 第22-23页 |
5 .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 第23-24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接受”障碍 | 第24-26页 |
1 .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欠缺 | 第24-25页 |
2 . 思维活跃但容易被引导 | 第25页 |
3 . 世界观处于待完善阶段 | 第25页 |
4 . 缺乏激励体验 | 第25-26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对“接受”的影响 | 第26-28页 |
1 . 教学内容、方法不适应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 | 第26页 |
2 . 教学缺乏对理论认同感的培养 | 第26-28页 |
四 、接受理论指导下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主要策略 | 第28-44页 |
(一) 增强教学内容“可接受性”的主要策略 | 第28-37页 |
1 . 教学内容符合高中生心智特点 | 第28-30页 |
2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30-31页 |
3 .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 第31-33页 |
4 . 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点拨与引导 | 第33-34页 |
5 . 增强知识与知识体系讲解的“说服力” | 第34-37页 |
(二) 增强教学方法“可接受性”的主要策略 | 第37-44页 |
1 .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巧 | 第37-38页 |
2 . 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 第38-40页 |
3 . 积极引导知识迁移 | 第40页 |
4 . 综合运用辅助方法 | 第40-42页 |
5 . 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