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解决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理论 | 第17-34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述 | 第17-23页 |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第17-20页 |
·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 | 第20-21页 |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 | 第21-23页 |
·关于“人”培养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古代关于“人”培养标准的探索 | 第23页 |
·近代关于“人”培养标准的探索 | 第23-26页 |
·素质教育理论的概述 | 第26-30页 |
·素质教育的含义 | 第26-28页 |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 | 第28-29页 |
·教育理念的偏差 | 第29-30页 |
·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第30-34页 |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 | 第30-32页 |
·素质教育直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第32-34页 |
3 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45页 |
·重智育轻德育,高校学生素质偏低 | 第34-36页 |
·重专业理论轻实践,高校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 | 第36-37页 |
·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学生素养偏失 | 第37-38页 |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 第37-38页 |
·民族的整体素质逐渐降低 | 第38页 |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成效 | 第38-39页 |
·高校素质教育对科学灌输理论的误解 | 第39-40页 |
·科学的灌输与传统的灌输理念不同 | 第39-40页 |
·科学的灌输与传统的灌输特征不同 | 第40页 |
·高校学生的异化教育 | 第40-45页 |
·劳动异化的科学含义 | 第40-41页 |
·教育异化存在的表现 | 第41-43页 |
·教育异化存在的原因 | 第43-45页 |
4 解决高校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主要途径 | 第45-58页 |
·消除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对策 | 第45-48页 |
·高校要坚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45-47页 |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第47页 |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 | 第48-49页 |
·设置合理的文理科课程 | 第49-50页 |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 第50-51页 |
·高校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 第50-51页 |
·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整体知识素养 | 第51页 |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 | 第51页 |
·高校素质教育要坚持科学灌输理论 | 第51-54页 |
·科学的灌输理论对高校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51-53页 |
·素质教育要求坚持科学的灌输理论 | 第53-54页 |
·解决高校学生异化教育的措施 | 第54-58页 |
·高校教育取消行政化管理 | 第54-55页 |
·高校应该加强学术交流的互动 | 第55页 |
·高校考核制度多元化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