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角下的我国网络反腐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框架结构 | 第15页 |
3. 创新点 | 第15-17页 |
二、网络反腐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 第17-23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1. 腐败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 网络反腐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网络反腐的特点 | 第18-20页 |
1. 大众话语权 | 第18-19页 |
2. 强大抗干扰性 | 第19页 |
3. 强烈的互动性 | 第19页 |
4. 更真实的表达 | 第19页 |
5. 广泛的代表性 | 第19-20页 |
6. 即时的传播速度 | 第20页 |
(三) 网络反腐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0-22页 |
2. 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 | 第22-23页 |
三、我国网络反腐兴起的背景以及演进历程 | 第23-29页 |
(一) 我国网络反腐兴起的背景 | 第23-26页 |
1. 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 第23页 |
2. 社会基础: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 第23-24页 |
3. 现实国情: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和反腐机制缺失 | 第24-26页 |
(二) 我国网络反腐的演进历程 | 第26-29页 |
1. 萌芽阶段(1999年至2003年) | 第26页 |
2. 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7年底) | 第26-27页 |
3. 繁荣阶段(2008年到至今) | 第27-29页 |
四、从善治视角审视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9-33页 |
(一) 监督制度不完备、不具体,缺乏法治性 | 第29-30页 |
(二) 监督主体非理性,缺乏责任性 | 第30-31页 |
(三) 监督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公开,缺乏透明性 | 第31-32页 |
(四) 网络普及率低,软硬件设施落后,缺乏有效性 | 第32-33页 |
五、我国网络反腐的对策研究 | 第33-39页 |
(一)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待"网络反腐 | 第33-34页 |
(二) 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善"管"网络反腐 | 第34-35页 |
(三) 提高素质,培养理性,善"推"网络反腐 | 第35-36页 |
(四) 畅通渠道,信息公开,善"用"网络反腐 | 第36-39页 |
六、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