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4-2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农民工 | 第14页 |
·公共就业培训 | 第14-16页 |
·顾客满意度 | 第16页 |
·公众满意度 | 第16-17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第18页 |
·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概述 | 第18-21页 |
·应用研究概述 | 第21-28页 |
·国内外公共就业培训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顾客满意度模型研究的应用综述 | 第25-26页 |
·由顾客满意度到公众满意度的发展 | 第26-28页 |
3.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制度建设概述 | 第28-35页 |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发展概述 | 第28-30页 |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兴起的背景 | 第28-29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发展状况 | 第29-30页 |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制度框架 | 第30-35页 |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模式 | 第30-31页 |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经费来源 | 第31-32页 |
·我国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培训内容 | 第32-35页 |
4.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及评价指标开发 | 第35-44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效果公众满意度模型结构变量的选取 | 第35-37页 |
·各结构变量间的相关性及假设 | 第37-39页 |
·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中可测变量选取及指标开发 | 第39-42页 |
·感知质量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39-40页 |
·感知价值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40-41页 |
·公众期望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41页 |
·公众满意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41页 |
·公众形象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41页 |
·公众信任可测变量的选取 | 第41-42页 |
·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构架 | 第42-44页 |
5. 基于成都市调研数据的农民工公共就业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满意度的问卷设计 | 第44页 |
·问卷发放以及有效问卷基本信息统计 | 第44-46页 |
·问卷发放 | 第44-45页 |
·有效问卷基本信息统计 | 第45-46页 |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6-48页 |
·信度分析 | 第46-47页 |
·效度分析 | 第47-48页 |
·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8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差距衡量分析 | 第50-52页 |
·公众期望与感知质量的差距衡量分析 | 第51页 |
·公众满意与感知质量的差距衡量分析 | 第51-5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期望与感知质量回归分析 | 第53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期望与感知价值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公众期望与公众满意回归分析 | 第54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满意与公众形象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满意、公众形象与公众信任回归分析 | 第55页 |
·总结 | 第55-56页 |
6. 进一步改进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相关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基于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制度框架的改进建议 | 第56-57页 |
·完善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相关立法 | 第56-57页 |
·改进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运行机制 | 第57页 |
·完善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评估体系 | 第57页 |
·基于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响应农民工对于公共就业培训的期望 | 第58页 |
·以提高感知质量为核心的改进建议 | 第58-59页 |
·提升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的公众感知价值 | 第59页 |
·树立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在农民工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 第59-60页 |
7.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