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牛奶成分及营养价值 | 第13-15页 |
·原料乳中的微生物来源及特征 | 第15-16页 |
·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 第15-16页 |
·乳房内的微生物 | 第15页 |
·挤奶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 | 第15-16页 |
·挤奶后微生物的污染和增殖 | 第16页 |
·原料乳中的微生物种类 | 第16页 |
·原料乳冷藏和杀菌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16-17页 |
·原料乳冷藏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16-17页 |
·原料乳杀菌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17页 |
·国内外对原料乳卫生指标要求及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国内外对原料乳卫生指标要求 | 第17-18页 |
·国内外对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嗜冷菌耐热菌检测和控制 | 第22-24页 |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立题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目标牧场中原料乳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统计分析 | 第26-38页 |
·目标牧场情况 | 第26页 |
·检测方法 | 第26-30页 |
·菌落总数的检测 | 第26-28页 |
·设备和材料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页 |
·菌落计数方法 | 第27-28页 |
·嗜冷菌的检测 | 第28-29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计数 | 第29页 |
·芽孢总数、耐热芽孢数的检测 | 第29-30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计数 | 第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七个牧场菌落总数情况 | 第30-34页 |
·七个牧场嗜冷菌数情况 | 第34-35页 |
·三个牧场芽孢菌数及耐热芽孢菌数情况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嗜冷菌、耐热菌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 第38-43页 |
·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38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页 |
·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鉴定 | 第38-41页 |
·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页 |
·原料乳中嗜冷菌、耐热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39-41页 |
·需氧性试验 | 第39页 |
·淀粉水解试验 | 第39页 |
·糖发酵试验 | 第39-40页 |
·吲哚试验 | 第40页 |
·过氧化氢酶试验 | 第40页 |
·氧化酶试验 | 第40页 |
·硫化氢形成试验 | 第40页 |
·V.P.试验 | 第40页 |
·甲基红试验 | 第40页 |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 第40-41页 |
·明胶液化试验 | 第41页 |
·硝酸盐还原试验 | 第41页 |
·生长pH测定试验 | 第41页 |
·生长耐盐性测定试验 | 第41页 |
·生长温度测定试验 | 第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嗜冷菌分离株微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43-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43页 |
·染色 | 第43页 |
·生化试验 | 第43页 |
·拮抗试验 | 第43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43-44页 |
·G+C的测定 | 第44页 |
·实验结果 | 第44-49页 |
·培养特性 | 第44页 |
·形态学特征、生长与呼吸代谢 | 第44-45页 |
·生化试验 | 第45-46页 |
·拮抗试验 | 第46-47页 |
·药敏试验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抑制剂对嗜冷菌的生长抑制试验 | 第50-53页 |
·二氧化氯试验 | 第50-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壳聚糖试验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污染源分析、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效果评价 | 第53-62页 |
·污染源分析 | 第53-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乳腺头表皮细菌采样和挤奶杯内侧等部位取样 | 第53页 |
·相关用水取样 | 第53页 |
·空气取样 | 第53页 |
·相关牛奶取样 | 第53页 |
·检测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嗜冷菌的来源分析 | 第56页 |
·耐热菌的来源分析 | 第56-57页 |
·污染源分析结论 | 第57页 |
·针对嗜冷菌、耐热菌的特性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 第57-58页 |
·跟踪检测及效果评价 | 第58-61页 |
·菌落总数 | 第58-59页 |
·嗜冷菌数 | 第59-60页 |
·芽孢菌数 | 第60-61页 |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检测结果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嗜冷菌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 第62-65页 |
·原理 | 第62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2-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培养时间的确定试验 | 第63页 |
·验证试验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八章 嗜冷菌、耐热菌的危害分析 | 第65-70页 |
·原料乳嗜冷菌、耐热菌的生长与代谢测定实验 | 第65-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验证试验 | 第67页 |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危害分析 | 第67-68页 |
·原料乳中耐热菌的危害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