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5-21页 |
·国外主要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当前研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2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2页 |
·研究重点 | 第22页 |
·研究难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30页 |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耕地 | 第24页 |
·耕地利用效益 | 第24页 |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24-25页 |
·相关理论 | 第25-30页 |
·耕地价值理论 | 第25-26页 |
·耕地稀缺理论 | 第26-27页 |
·区位理论 | 第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系统理论 | 第28-30页 |
3 河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0-4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自然状况 | 第3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2页 |
·研究区耕地利用状况 | 第32-44页 |
·耕地数量 | 第32-34页 |
·耕地质量 | 第34-35页 |
·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类要素变化 | 第35-38页 |
·耕地利用社会效益类要素变化 | 第38-40页 |
·耕地利用生态效益类要素变化 | 第40-44页 |
4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44-61页 |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7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作用目标 | 第44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5-47页 |
·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 | 第47-52页 |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47-4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 第51页 |
·协调度模型 | 第51-52页 |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61页 |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耕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分析 | 第58-61页 |
5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1-68页 |
·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1-62页 |
·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3-64页 |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4-68页 |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聚类分析 | 第65-66页 |
·综合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 第66-68页 |
6 提高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 | 第68-72页 |
·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挖掘耕地利用潜力 | 第68页 |
·抓好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生态构架 | 第68-69页 |
·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第69-70页 |
·发展农业科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70页 |
·加大惠农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发展 | 第70-71页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缓解耕地压力 | 第71-7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