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中国民族声乐与中国京剧发展简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 第11-15页 |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 | 第11-12页 |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形成历程 | 第12-13页 |
三、近现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 | 第15-21页 |
一、简述中国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 第15-16页 |
二、中国京剧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 | 第16-19页 |
三、旦行简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与京剧青衣的唱法比较 | 第21-35页 |
第一节 两种唱法的气息比较 | 第21-23页 |
一、两种唱法在呼吸上的共性 | 第21-22页 |
二、两种唱法在气息运用上的个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两种唱法对“声”的比较 | 第23-25页 |
一、发声技巧的比较 | 第23-24页 |
二、大小嗓与真假声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两种唱法的共鸣的比较 | 第25-28页 |
第四节 对两种唱法咬字的比较 | 第28-32页 |
一、“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 | 第28-29页 |
二、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唱法中的“咬字” | 第29-30页 |
三、青衣唱法中的“吐字” | 第30-32页 |
第五节 对两种唱法音色审美的比较 | 第32-35页 |
一、京剧青衣唱法的音色审美 | 第32-33页 |
二、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唱法的音色审美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感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圆之韵” | 第35-40页 |
第一节 由“太极之圆”感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平衡”之韵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感悟中国民族声乐中“意象化”的辩证美学思想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京剧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 第40-45页 |
第一节 立足传统,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千人一面”是“百花争艳”的蓄势阶段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浅思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人的努力方向 | 第42-45页 |
一、文化素养 | 第43页 |
二、艺术想象力 | 第43-44页 |
三、塑造准确地世界观与审美思想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