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子教育初探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选题界定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5页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明代以前女子教育的概况 | 第16-29页 |
(一)秦汉时期 | 第16-20页 |
1. “三从四德”观的初步形成 | 第16-18页 |
2. 《古列女传》及《女诫》的女子教育思想 | 第18-20页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0-24页 |
1. 多元文化下的女子教育 | 第20-22页 |
2. 《颜氏家训》的女子教育思想 | 第22-24页 |
(三)唐宋时期 | 第24-29页 |
1. 女子教育的拓展 | 第24-26页 |
2. 《女论语》的女教思想 | 第26-27页 |
3. 朱熹的女子教育思想 | 第27-29页 |
二、明清女子教育的主要模式 | 第29-47页 |
(一)社会教化 | 第29-38页 |
1. 朝廷的褒扬与惩戒 | 第29-33页 |
2. 地方的乡约俗规 | 第33-36页 |
3. 宗族教化的约束 | 第36-38页 |
(二)家庭教育 | 第38-44页 |
1. 父母亲长之教 | 第39-42页 |
2. 傅姆师保之教 | 第42-44页 |
(三)女子私塾教育 | 第44-47页 |
三、明清女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47-74页 |
(一)女子的道德教育 | 第47-58页 |
1. 德性之教 | 第47-49页 |
2. 贞节之教 | 第49-53页 |
3. 孝道之教 | 第53-56页 |
4. 母范之教 | 第56-58页 |
(二)女子的文学艺术教育 | 第58-61页 |
1. 文学之教 | 第58-60页 |
2. 艺术之教 | 第60-61页 |
(三)女子的婚嫁教育 | 第61-68页 |
1. 择偶之教 | 第62-64页 |
2. 新妇之教 | 第64-66页 |
3. 离婚与再婚 | 第66-68页 |
(四)女子的劳作教育 | 第68-74页 |
1. 勤俭持家之教 | 第68-70页 |
2. 劳动技能之教 | 第70-74页 |
四、明清女子教育的特征 | 第74-89页 |
(一)女教教材的繁盛 | 第74-78页 |
1. 女教教材大量出现 | 第74-76页 |
2. 明清女教教材的特点 | 第76-78页 |
(二)封建礼教进一步强化 | 第78-84页 |
1. 日益强化的贞节观 | 第78-81页 |
2. 以德育为本的教育观 | 第81-84页 |
(三)正统女教思想的悖逆 | 第84-89页 |
1. 女子教育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 | 第84-86页 |
2. 妇容教育的畸变 | 第86-89页 |
五、明清女子教育的发展动因 | 第89-97页 |
(一)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89-92页 |
1. 明清时期家训的繁荣 | 第89-91页 |
2. 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91-92页 |
(二)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倡导 | 第92-97页 |
1. 帝后亲撰女训 | 第93-95页 |
2. 统治阶级的政策引导 | 第95-97页 |
六、小结 | 第97-99页 |
附表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