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介绍 | 第10-11页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介绍 | 第11-12页 |
·通信行业重组,全业务运营为政企客户业务带来新的内涵 | 第12页 |
·中国电信客户战略分群 | 第12-13页 |
·政企客户特点 | 第13-14页 |
·3G拍牌照发放,为政企客户业务带来新的挑战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发展好政企客户业务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 | 第14页 |
·指导各盟市发展政企客户业务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16-26页 |
·现有运营商之间的抗衡 | 第17-19页 |
·中国YD | 第17页 |
·中国LT | 第17-19页 |
·供应商对竞争的影响 | 第19-21页 |
·设备供应商 | 第19-20页 |
·终端供应商 | 第20-21页 |
·购买者对竞争的影响 | 第21-23页 |
·购买者分类 | 第21页 |
·面向客户的政企客户销售特征 | 第21-23页 |
·竞争性日趋激烈,需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 | 第21-22页 |
·政企客户自身日益成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22页 |
·政企客户决策过程日趋科学化,需要相应地建立起更为科学的销售管理系统 | 第22页 |
·销售时间较长,销售过程复杂,对销售团队的整体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 第22-23页 |
·更重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要求建立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第23页 |
·潜在进入者对竞争的影响 | 第23-24页 |
·替代产品对竞争的影响 | 第24页 |
·行业重组带来新的竞争格局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战略能力分析 | 第26-36页 |
·政企客户业务概述 | 第26页 |
·政企客户主要产品如下 | 第26页 |
·政企客户业务发展能力分析 | 第26-30页 |
·政企客户不断成熟为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 第26-27页 |
·政企客户本身信息化的发展 | 第26页 |
·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政企客户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 第26-27页 |
·政企客户从业人员能力 | 第27-30页 |
·与政企客户长期持久的关系 | 第29页 |
·持续学习的能力 | 第29-30页 |
·统筹协调指挥全区统一作战的能力 | 第30页 |
·持续的创新能力 | 第30页 |
·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 | 第30页 |
·品牌的影响力 | 第30-36页 |
·服务塑造政企客户心中的品牌 | 第31页 |
·网络覆盖能力(全网覆盖的3G信号) | 第31-34页 |
·中国电信网络覆盖能力 | 第31-32页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MSTP网络覆盖能力 | 第32-34页 |
·产品融合能力(固网与移动业务的融合) | 第34-36页 |
·中国电信运营商+集成商的整合服务优势 | 第34页 |
·整合的项目管理和工程实施服务 | 第34页 |
·整合的售后保障和技术支持服务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战略内涵设计 | 第36-45页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产业属性及产品属性 | 第36页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竞争战略思路 | 第36-38页 |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政企客户业务竞争战略设计 | 第38-45页 |
·政企客户业务波士顿矩阵分析 | 第38-44页 |
·明星产品 | 第39-40页 |
·现金牛产品 | 第40-42页 |
·问题产品 | 第42-43页 |
·瘦狗产品 | 第43-44页 |
·政企客户业务竞争战略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的战略措施 | 第45-49页 |
·细分目标客户市场 | 第45页 |
·根据细分目标客户市场的需求特点制定一对一解决方案 | 第45页 |
·根据细分目标客户市场配备一对一的营销团队 | 第45页 |
·政企客户队伍综合素质培训 | 第45-46页 |
·政企客户队伍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综合能力培训 | 第46页 |
·支撑保障 | 第46-47页 |
·业务流程完善 | 第46-47页 |
·维系保障 | 第47页 |
·建立政企客户VIP俱乐部 | 第47-49页 |
·建立政企客户VIP俱乐部可以有效的维系现有客户 | 第47-48页 |
·建立政企客户VIP俱乐部可以加强全业务推进(二次营销) | 第48页 |
·建立政企客户VIP俱乐部可以加强高端服务,提升品牌影响 | 第48页 |
·建立政企客户VIP俱乐部可以创造价值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