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性情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渊源 | 第22-35页 |
| ·从儒家名教之治到道家人性自然 | 第22-28页 |
| ·经学危机 | 第23-24页 |
| ·道学复兴 | 第24-26页 |
| ·名教本于自然 | 第26-28页 |
| ·从“天命”到“天地之性人为贵” | 第28-35页 |
| ·三代天命转移说 | 第29-30页 |
| ·先秦以降的性情论 | 第30-33页 |
| ·“天地之性人为贵” | 第33-35页 |
| 第3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第35-51页 |
| ·哲学基础:“以无为本” | 第35-40页 |
| ·有无之辩 | 第35-37页 |
| ·举本统末 | 第37-38页 |
| ·以静制动 | 第38-39页 |
| ·本体自然 | 第39-40页 |
| ·人性判断:性无善恶与情分正邪 | 第40-43页 |
| ·性无善恶 | 第41-42页 |
| ·情分正邪 | 第42-43页 |
| ·性情关系:“性其情” | 第43-46页 |
| ·性其情的内涵 | 第43-45页 |
| ·性其情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理想人格:“圣人有情” | 第46-51页 |
| ·“圣人”释义 | 第46-48页 |
| ·“圣人体无” | 第48-49页 |
| ·“圣人有情” | 第49-51页 |
| 第4章 王弼性情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 第51-62页 |
| ·自然与名教观念的变迁 | 第51-55页 |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第51-53页 |
| ·“崇有”贵名教 | 第53-54页 |
| ·“名教即自然” | 第54-55页 |
| ·性情、人格本体论的历史影响 | 第55-62页 |
| ·个性解放:从情礼冲突到礼玄双修 | 第56-58页 |
| ·审美自觉:从“贵无”到“重情” | 第58-62页 |
| 跋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