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前言 | 第19-34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9-20页 |
二、与贞节观相关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三、前人关于贞节观的不同论述 | 第25-3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第一章 野蛮与文明:回眸东西方贞节观的历史衍变 | 第34-90页 |
第一节 东西方国家贞节观的衍变 | 第34-77页 |
一、古代中国及日本、印度、伊斯兰教国家等东方国家贞节观衍变状况 | 第35-65页 |
二、西方国家的贞节观衍变状况 | 第65-77页 |
第二节 东西方贞节观念的比较 | 第77-90页 |
一、东西方贞节观的共同点 | 第77-82页 |
二、东西方贞节观的差异 | 第82-90页 |
第二章 桎梏与呐喊:中国人在贞节观念上的觉醒 | 第90-111页 |
第一节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贞节观状况 | 第91-102页 |
一、新文化运动中对贞节观的理论批判 | 第92-97页 |
二、打破性禁忌的坚冰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文学中的贞节观衍变 | 第102-111页 |
一、狭邪小说等清末世情小说中的贞节观 | 第104-106页 |
二、鸳鸯蝴蝶派文学中的贞节观 | 第106-108页 |
三、清末谴责小说中的贞节观 | 第108-111页 |
第三章 反抗与徘徊:贞节观衍变的现代标本 | 第111-151页 |
第一节 他们的目光——现代男性作家笔下的贞节观 | 第112-129页 |
一、为旧礼教牺牲品叹惋:鲁迅、叶绍钧、杨振声、柔石等作家的创作 | 第112-115页 |
二、新女性的命运挽歌:鲁迅、王统照、曹禺、巴金等作家的创作 | 第115-118页 |
三、另类理想新女性:胡适、茅盾、杨振声等作家的创作 | 第118-122页 |
四、湘西世界别样的人生故事:沈从文的创作 | 第122-125页 |
五、直面欲望:郁达夫、张资平及新感觉派的创作 | 第125-129页 |
第二节 她们的体验:现代女性作家的贞节观 | 第129-151页 |
一、在母爱与情爱的天平上:陈衡哲、冰心、冯沅君、苏雪林的创作#112 | 第129-134页 |
二、“五四”女儿的艰难出走:庐隐、白薇、丁玲等的创作 | 第134-140页 |
三、描述那些“高门巨族的精魂”:凌叔华的创作 | 第140-141页 |
四、乱世男女的凡俗人生: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创作 | 第141-148页 |
五、悲悯的女性情怀:萧红的创作 | 第148-151页 |
第四章 红色迷雾与黑色魔影:贞节观新的畸变 | 第151-229页 |
第一节 埋下畸变的种子:左翼文学中的禁欲倾向 | 第152-163页 |
一、革命加恋爱与青春一起飞扬 | 第154-158页 |
二、那些被革命理性压抑了的爱情 | 第158-163页 |
第二节 传统观念与革命战争的结合:延安文学中的贞节观 | 第163-181页 |
一、延安文学中丁玲的创作 | 第165-172页 |
二、延安文学的双葩:赵树理与孙犁 | 第172-179页 |
三、延安其他作家和作品 | 第179-181页 |
第三节 规训中的畸变:“十七年”文学中的贞节观 | 第181-209页 |
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 | 第183-184页 |
二、争取婚姻自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 第184-188页 |
三、社会主义的爱情新篇章 | 第188-196页 |
四、社会主义文学中贞节观的畸形变异 | 第196-209页 |
第四节 登峰造极: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革文学 | 第209-229页 |
一、“爱的文学”遭遇灭顶之灾 | 第210-215页 |
二、充满“无性人”形象的革命样板戏 | 第215-221页 |
三、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地下文学潜流 | 第221-229页 |
第五章 灵与肉:新时期文学对贞节观的再度反省 | 第229-327页 |
第一节 迂回的挑战与持续的规训 | 第231-246页 |
一、对封建道德与革命传统的反思 | 第232-238页 |
二、面对规训的迂回突围 | 第238-246页 |
第二节 反思婚姻与爱情 | 第246-271页 |
一、寻找爱情的位置 | 第247-254页 |
二、追问婚姻、爱情、家庭与道德 | 第254-271页 |
第三节 书写人欲:从苏醒到狂欢 | 第271-308页 |
一、人欲的苏醒 | 第273-281页 |
二、“性禁忌”的魔盒开启之后 | 第281-297页 |
三、“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 | 第297-308页 |
第四节 政治与性的另类叙事 | 第308-327页 |
一、行走在“性禁地”的边缘 | 第309-316页 |
二、对政治与性的再叙述 | 第316-327页 |
结束语 | 第327-3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31-339页 |
致谢 | 第339-3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1-34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