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35页 |
第一节 《诗经》的文化品性及论题的提出 | 第16-19页 |
一、《诗经》的文化品性 | 第16-17页 |
二、对《诗经》的文化解读 | 第17-19页 |
三、论题的提出 | 第1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与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一、相关研究成果 | 第19-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 | 第24-35页 |
一、《诗经》与《诗经》时代 | 第24-26页 |
二、采集与采集文化 | 第26-28页 |
三、《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与植物名目 | 第28-35页 |
第一章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 第35-60页 |
第一节 采集文化 | 第35-40页 |
一、以采集经济为中心 | 第35-37页 |
二、采集文化与农业起源 | 第37-40页 |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 | 第40-48页 |
一、农业种植相对发达 | 第41-43页 |
二、与采集相关的因素与状况 | 第43-46页 |
三、采集生产相对重要 | 第46-48页 |
第三节 采集生产存留在《诗经》中的旁证与内证 | 第48-60页 |
一、妇女地位 | 第48-50页 |
二、“就食定居” | 第50-52页 |
三、土地开垦与轮作 | 第52-55页 |
四、“采集的农业” | 第55-60页 |
第二章 个体生存:《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物质追求 | 第60-90页 |
第一节 衣 | 第60-69页 |
一、皮毛 | 第61-62页 |
二、葛 | 第62-64页 |
三、麻 | 第64-65页 |
四、蚕、桑(柘、柞)、丝 | 第65-69页 |
第二节 食 | 第69-84页 |
一、菜 | 第70-75页 |
二、果 | 第75-82页 |
三、虫 | 第82-84页 |
第三节 住与行 | 第84-90页 |
一、住 | 第84-86页 |
二、行 | 第86-90页 |
第三章 社会生活:《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文化底蕴 | 第90-121页 |
第一节 原始思维的野性与美丽 | 第90-101页 |
一、万物有灵的思维 | 第90-95页 |
二、交感巫术的影响 | 第95-101页 |
第二节 宗教崇拜的庄严与神圣 | 第101-108页 |
一、生殖崇拜的折射 | 第101-106页 |
二、图腾崇拜的印痕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民俗风情的朴野与烂漫 | 第108-121页 |
一、祭祀民俗 | 第108-111页 |
二、婚嫁风情 | 第111-115页 |
三、祭祀与爱情的馨香品味 | 第115-121页 |
第四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艺术表达 | 第121-148页 |
第一节 温婉的意象抒情 | 第121-134页 |
一、比、兴的突出运用 | 第121-123页 |
二、缠绵、婉约的抒情 | 第123-125页 |
三、重章叠句的吟唱 | 第125-134页 |
第二节 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视阈 | 第134-148页 |
一、槲寄生与寄生草 | 第134-135页 |
二、《雅歌》与《国风》 | 第135-140页 |
三、《万叶集》与《诗经》 | 第140-148页 |
第五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承传与流变 | 第148-185页 |
第一节 源流有自 | 第148-155页 |
一、上古歌谣与逸诗等 | 第148-152页 |
二、《尚书》与《周易》 | 第152-153页 |
三、神话与《山海经》 | 第153-155页 |
第二节 流传与演变概说 | 第155-173页 |
一、题材与主题 | 第155-163页 |
二、突破与发展 | 第163-173页 |
第三节 遗音与流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个案考察 | 第173-185页 |
一、《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 第173-180页 |
二、《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 第180-185页 |
结语 | 第185-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3-20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