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岩石材料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13-15页 |
·岩体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15-16页 |
·岩石流变试验方法评述 | 第16-18页 |
·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研究 | 第18-22页 |
·经验模型与元件组合模型 | 第18-21页 |
·损伤断裂流变本构模型与内时流变本构模型 | 第21-22页 |
·岩石流变模型的辨识研究 | 第22-24页 |
·岩石流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云母石英片岩三轴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28-55页 |
·岩石蠕变特性基本理论 | 第28-30页 |
·岩石蠕变特性 | 第28-29页 |
·长期强度 | 第29-30页 |
·云母石英片岩的三轴蠕变试验 | 第30-53页 |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岩性特征 | 第32页 |
·岩样制备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云母石英片岩三轴蠕变的微观机理分析 | 第55-89页 |
·引言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测试仪器 | 第56-57页 |
·测试结果 | 第57-71页 |
·蠕变机理解释 | 第71-79页 |
·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机理 | 第71-73页 |
·减速蠕变阶段的机理 | 第73-74页 |
·轴向蠕变和径向蠕变不同的解释 | 第74页 |
·蠕变过程的内在秩序 | 第74-75页 |
·弹性模量、黏滞系数变化同微结构变化的关系 | 第75页 |
·同其他蠕变机理的比较 | 第75-76页 |
·同静载破坏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 第76-79页 |
·损伤变量、空隙率和宏观应力、应变的关系 | 第79-87页 |
·空隙率和宏观应力、应变的关系 | 第79-83页 |
·损伤变量和宏观应力、应变的关系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4 云母石英片岩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及模型参数分析 | 第89-110页 |
·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89-93页 |
·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89-92页 |
·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92-93页 |
·云母石英片岩黏弹塑性模型研究 | 第93-96页 |
·建模的基本理论依据 | 第93-94页 |
·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建立 | 第94-96页 |
·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建立 | 第96页 |
·黏弹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6-109页 |
·黏弹塑性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96-99页 |
·黏弹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9-109页 |
·拟合软件 | 第99-100页 |
·拟合结果 | 第100-104页 |
·黏弹塑性模型参数变化特点 | 第104-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5 云母石英片岩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110-129页 |
·引言 | 第110页 |
·云母石英片岩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110-127页 |
·蠕变损伤变量与损伤演化方程 | 第111-113页 |
·云母石英片岩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113-118页 |
·参数确定与模型验证 | 第118-123页 |
·同其他蠕变损伤变量的比较 | 第123-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