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注射流变仪测试机理及软件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聚合物熔体的流变性能及其应用和测量 | 第14-19页 |
| ·流变学简介 | 第14页 |
| ·聚合物流变性能及其应用 | 第14-15页 |
| ·聚合物流变性能的测量 | 第15-18页 |
| ·目前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 ·在线流变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5页 |
| ·在线流变测量的定义和分类 | 第19-20页 |
| ·在线流变测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20-25页 |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在线注射流变仪测试机理的研究 | 第28-44页 |
| ·注塑过程聚合物熔体的流变行为 | 第28-29页 |
| ·流变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0页 |
| ·压力的影响 | 第30页 |
| ·剪切速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 第31页 |
| ·相对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相对分子量 | 第31-32页 |
|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32页 |
| ·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聚合物流变特性的测量原理 | 第33-38页 |
| ·毛细管流变仪的测量原理 | 第33-34页 |
| ·流场分析 | 第34-35页 |
| ·列方程组 | 第35-36页 |
| ·分析求解 | 第36-38页 |
| ·测量结果的校正 | 第38-41页 |
| ·边界无滑移假设 | 第38-39页 |
| ·流动与时间无关假设 | 第39页 |
| ·流动充分发展假设 | 第39-40页 |
| ·端口效应的校正 | 第40-41页 |
| ·在线注射流变仪测试原理 | 第41-44页 |
| 第三章 在线注射流变仪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44-60页 |
| ·在线注射流变仪的工作流程 | 第44-46页 |
|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优点及分类 | 第46-49页 |
|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优点 | 第46-47页 |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 第47-49页 |
| ·在线注射流变仪测控系统组成 | 第49-56页 |
| ·伺服控制系统的选择 | 第51-53页 |
| ·流变仪的几种常见驱动方式 | 第51页 |
| ·交流伺服系统的数字化控制 | 第51-53页 |
|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选择 | 第53-54页 |
|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优点 | 第53-54页 |
|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选用 | 第54页 |
|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54-55页 |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55-56页 |
| ·控制算法的确定 | 第56-60页 |
| ·控制算法确定依据 | 第56页 |
| ·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 第56-60页 |
| 第四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实现 | 第60-76页 |
| ·温度测量模块设计 | 第60-66页 |
|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第61-63页 |
| ·热电偶测温原理 | 第61-62页 |
| ·热电偶的误差及补偿原理 | 第62-63页 |
| ·滤波电路的设计 | 第63-65页 |
| ·温度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 第65-66页 |
| ·压力测量模块设计 | 第66-72页 |
|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第66-68页 |
| ·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66-67页 |
| ·温度误差及补偿方法 | 第67-68页 |
| ·压力测量电路的设计 | 第68-72页 |
| ·信号调节电路 | 第68-71页 |
| ·压力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第71页 |
| ·比率测量原理 | 第71-72页 |
| ·硬件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72-76页 |
| ·△I噪声电压的克服 | 第73-74页 |
| ·印制板的布局与地线处理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6-92页 |
| ·测控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76-77页 |
| ·虚拟面板的设计 | 第77-80页 |
| ·软件各模块设计 | 第80-87页 |
| ·恒温控制模块 | 第80-84页 |
| ·串口通信协议的建立 | 第84-87页 |
| ·MSComm的属性 | 第84-86页 |
| ·编程实现 | 第86-87页 |
|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87-88页 |
| ·数字滤波 | 第87-88页 |
| ·程序运行监视系统做WATCHDOG | 第88页 |
| ·应用实例 | 第88-9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 ·本课题完成的研究设计 | 第92页 |
|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2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2-103页 |
| 附件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