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22页 |
·研究范畴、背景与意义 | 第7-10页 |
·研究范畴 | 第7-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 第10-18页 |
·国内外关于城市形态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0-14页 |
·国内外关于港城关系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4-18页 |
·研究主旨、方法及框架 | 第18-22页 |
·研究主旨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2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城市形态演变实证研究 | 第22-54页 |
·天津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第22-30页 |
·空间分析方法框架 | 第22页 |
·分阶段实证分析 | 第22-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唐山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第30-38页 |
·空间分析方法框架 | 第30-31页 |
·分阶段实证分析 | 第31-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秦皇岛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第38-45页 |
·空间分析方法框架 | 第38页 |
·分阶段实证分析 | 第38-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沧州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 第45-54页 |
·空间分析方法框架 | 第45-46页 |
·分阶段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3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比较研究 | 第54-78页 |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比较研究 | 第54-63页 |
·单体形态演变过程比较 | 第54-56页 |
·群体组合型城市演变过程比较 | 第56-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地域性空间演化机制比较研究 | 第63-74页 |
·机制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63-68页 |
·机制框架下的案例城市动力机制主导要素识别 | 第68-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港城互动关系比较 | 第74-78页 |
·京津冀沿海港口分类 | 第74-75页 |
·港口与临海组团关系比较分析 | 第75-76页 |
·港口与临海地区关系比较分析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4 结论 | 第78-95页 |
·沿海港口城市港城空间模式 | 第78-85页 |
·沿海港口城市港城发展路径选择 | 第78页 |
·沿海港口城市港城发展空间模式选择 | 第78-83页 |
·模式的修正 | 第83-85页 |
·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城镇发展趋势及核心问题分析 | 第85-95页 |
·天津 | 第85-87页 |
·唐山 | 第87-91页 |
·沧州 | 第91-93页 |
·秦皇岛 | 第93-95页 |
后记 | 第95-97页 |
附表 | 第97-103页 |
附表一:案例城市城市单体形态及群体形态特征汇总 | 第97-98页 |
附表二:案例城市组团初始、现状、发展过程特征比较 | 第98-99页 |
附表三:京津冀临海组团特征比较汇总 | 第99-100页 |
附录四:图表目录 | 第100-102页 |
附录五:表格目录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附件:京津冀地区沿海港口城市城市形态演变实证研究 | 第109-297页 |
1 京津冀地区个案城市和港口发展轨迹 | 第112-130页 |
·天津市 | 第112-116页 |
·三会海口——漕粮运输 | 第112页 |
·直沽——封建内贸港口 | 第112页 |
·紫竹林——殖民性开放港口 | 第112-114页 |
·塘沽新港——从河港向海港的转折 | 第114-116页 |
·秦皇岛市 | 第116-121页 |
·内贸和军需补给港 | 第116页 |
·外贸港口 | 第116-118页 |
·能源运输港 | 第118-119页 |
·向综合化港口过渡 | 第119-121页 |
·唐山市 | 第121-125页 |
·近代工业城市 | 第121页 |
·现代重工业城市——集中发展时期 | 第121-122页 |
·现代重工业城市——组团发展时期 | 第122-123页 |
·沿海地区的开发——新三角关系的构筑 | 第123-124页 |
·曹妃甸开发——沿海发展带的构筑 | 第124-125页 |
·沧州市 | 第125-130页 |
·封建古城 | 第125-126页 |
·工业基础的初步建立 | 第126-127页 |
·向沿海开放城市过渡 | 第127-130页 |
2 京津冀地区个案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 第130-174页 |
·天津市 | 第130-140页 |
·建成区用地总量变化特征 | 第130-131页 |
·各组团形态特征比较 | 第131-135页 |
·验证性分析 | 第135-137页 |
·组团间联系分析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40页 |
·秦皇岛市 | 第140-154页 |
·建成区用地总量变化特征 | 第140-141页 |
·各组团形态特征比较 | 第141-147页 |
·验证性分析 | 第147-150页 |
·组团间联系分析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4页 |
·唐山市 | 第154-164页 |
·建成区用地总量变化特征 | 第154-155页 |
·各组团形态特征演变 | 第155-159页 |
·验证性分析 | 第159-161页 |
·组团间关系分析(唐山市几何中心空间演变研究) | 第161-162页 |
·小结 | 第162-164页 |
·沧州市 | 第164-174页 |
·建成区用地总量变化特征 | 第165页 |
·各组团形态特征演变 | 第165-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3 京津冀地区个案城市空间形态分阶段演变动力机制研究. | 第174-242页 |
·天津市 | 第174-191页 |
·第一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840 年) | 第174-175页 |
·第二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840-1949 年) | 第175-177页 |
·第三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49-1966 年) | 第177-182页 |
·第四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66-1988 年) | 第182-186页 |
·第五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88 年-) | 第186-190页 |
·各阶段城市形态拓展主导要素 | 第190-191页 |
·秦皇岛市 | 第191-205页 |
·第一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49 年) | 第191-194页 |
·第二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50-1984 年) | 第194-199页 |
·第三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84 年-) | 第199-204页 |
·各阶段城市形态拓展主导要素 | 第204-205页 |
·唐山市 | 第205-224页 |
·第一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49 年) | 第205-206页 |
·第二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49-1976 年) | 第206-210页 |
·第三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76-1985 年) | 第210-216页 |
·第四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85-1994 年) | 第216-219页 |
·第五阶段形态演变动力辨析(1994-年) | 第219-224页 |
·各阶段城市形态拓展主导要素 | 第224页 |
·沧州市 | 第224-242页 |
·沧州市区 | 第224-237页 |
·黄骅城区 | 第237-241页 |
·各阶段城市形态拓展主导要素 | 第241-242页 |
4 京津冀地区个案城市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互动关系. | 第242-262页 |
·天津市 | 第242-247页 |
·港口与城市形态关系阶段性划分 | 第242-244页 |
·港口与城市互动机制分析 | 第244-247页 |
·小结 | 第247页 |
·秦皇岛市 | 第247-252页 |
·港口与城市形态关系阶段性划分 | 第247-250页 |
·港口与城市互动机制分析 | 第250-252页 |
·小结 | 第252页 |
·唐山市 | 第252-258页 |
·港口、临港组团、主城区组团形态关系分析 | 第252-254页 |
·港口与城市互动机制分析 | 第254-257页 |
·小结 | 第257-258页 |
·沧州市 | 第258-262页 |
·港口、临港组团、主城区组团形态关系分析 | 第258-259页 |
·港口与城市互动机制分析 | 第259-261页 |
·小结 | 第261-262页 |
附录 | 第262-297页 |
附录一:天津城市形态量化研究过程——线缓冲区分析 | 第262-276页 |
附录二:秦皇岛城市形态量化研究过程——线缓冲区分析 | 第276-286页 |
附录三:唐山城市形态量化研究过程——线缓冲区分析 | 第286-290页 |
附录四:沧州城市形态量化研究过程——线缓冲区分析 | 第290-292页 |
附录五:天津城市形态分阶段演变机制分析 | 第292-295页 |
附录六:秦皇岛城市形态分阶段演变机制分析 | 第295-297页 |
附录七:唐山城市形态分阶段演变机制分析 | 第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