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说文》研究 | 第11页 |
·《玉篇》研究 | 第11-12页 |
·《玉篇》与《说文》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材料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 《玉篇》与《说文》部首比较研究 | 第16-26页 |
·《玉篇》、《说文》部首顺序 | 第16-18页 |
·《说文》部首顺序 | 第16-17页 |
·《玉篇》部首顺序 | 第17-18页 |
·《玉篇》与《说文》部首减、增与归并 | 第18-26页 |
·删减部首分析 | 第19-21页 |
·增加部首分析 | 第21-23页 |
·部首增删原因 | 第23-26页 |
3 《玉篇》与《说文》收字研究 | 第26-36页 |
·《说文》各部收字 | 第26页 |
·《玉篇》各部收字 | 第26-28页 |
·收录字归部研究 | 第28-33页 |
·相同字归部不同 | 第28-30页 |
·一字两个部首的归部 | 第30-31页 |
·古文、籀文、或体字的归部 | 第31-33页 |
·《玉篇》、《说文》所收字顺序 | 第33-36页 |
·《说文》各部所收字顺序 | 第33-34页 |
·《玉篇》各部所收字顺序 | 第34-36页 |
4 《说文》到《玉篇》隶变研究 | 第36-44页 |
·隶变概述 | 第36页 |
·隶变过程 | 第36-39页 |
·笔画的隶变 | 第36-37页 |
·部首的隶变 | 第37-38页 |
·汉字形体的隶变 | 第38页 |
·汉字的隶变 | 第38-39页 |
·隶变原因 | 第39-41页 |
·隶变产生的影响 | 第41-44页 |
5 《玉篇》新增字研究 | 第44-54页 |
·增字原因概述 | 第44页 |
·新增字的分类 | 第44-49页 |
·异体字 | 第44-49页 |
·其他字 | 第49页 |
·新增字来源 | 第49-54页 |
6 结语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A | 第60-65页 |
附录 C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