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杯芳烃希夫碱的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57页
 第一节 超分子化学第13-29页
   ·超分子化学概述第13-14页
   ·基于杯芳烃的超分子化学第14-15页
   ·杯芳烃的分子识别和离子识别第15-29页
     ·对中性分子的识别第16-18页
     ·对有机阳离子的识别第18-19页
     ·对金属阳离子的识别第19-26页
       ·对主族金属离子的识别第19-23页
       ·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第23-24页
       ·对镧系和锕系金属离子的识别第24-26页
     ·对阴离子的识别第26-29页
 第二节 光致变色第29-36页
     ·光致变色现象第29-31页
     ·主要的有机光致变色体系第31-36页
 第三节 光调控分子开关第36-46页
     ·分子开关第36-40页
       ·基于分子内电子转移的分子开关第37-38页
       ·基于分子内能量转移的分子开关第38-40页
     ·光致变色分子开关第40-42页
     ·分子逻辑门第42-46页
 第四节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目的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7页
第二章 分子设计与合成第57-77页
 第一节 分子设计第57-59页
     ·主体化合物的设计第57-58页
     ·模型化合物的设计第58-59页
 第二节 目标分子和模型分子的合成及表征第59-73页
     ·分析测试仪器第59页
     ·主要试剂第59-60页
     ·主体化合物(H)的合成及表征第60-65页
       ·主体化合物(H)的合成路线第60页
       ·具体合成步骤第60-65页
     ·模型化合物(M1)的合成及表征第65-71页
       ·模型化合物(M1)的合成路线:第65-66页
       ·具体合成步骤第66-71页
     ·模型化合物(M2)的合成及表征第71-73页
 第三节 主体化合物鉴定谱图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77页
第三章 主体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第77-94页
 第一节 实验部分第77-78页
     ·仪器与试剂第77页
     ·实验方法第77-78页
 第二节 性能测试第78-82页
     ·主体化合物在乙腈和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质第78-80页
     ·模型化合物在乙腈和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质第80-82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82-91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第82-84页
     ·取代基效应对光致变色性质的影响第84页
     ·溶剂效应对光致变色性质的影响第84-85页
     ·杯芳烃的引入对光致变色性质的影响第85页
     ·质子转移机制第85-86页
     ·溶剂变色效应第86-91页
 第四节 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四章 主体化合物的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第94-113页
 第一节 稀土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第95-105页
     ·主体化合物(H_N和H_H)对稀土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第95-100页
       ·主体化合物(H_N和H_H)对镝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第95-98页
       ·其它稀土金属离子对镝离子的特异性选择的干扰性研究第98-99页
       ·杯芳烃空腔的尺寸效应第99-100页
     ·主体化合物(H_M)对稀土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第100-105页
       ·主体化合物(H_M)对镝和铒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第100-103页
       ·杯芳烃空腔的尺寸效应第103-104页
       ·铒离子缓慢现色原理第104-105页
 第二节 络合常数的计算第105-107页
 第三节 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第107-110页
     ·主体化合物(H_N)对过渡金属铜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第108-110页
     ·络合常数和络合比的计算第110页
 第四节 小结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3页
第五章 光调控分子开关第113-125页
 第一节 主体化合物(H_N)和金属铜(Cu~(2+))离子构成的分子开关第113-118页
 第二节 主体化合物(H_H)和金属镝(Dy~(3))离子构成的分子开关第118-123页
 第三节 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鹅观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电子货币区域营销策略研究--重庆“渝城一卡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