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动态及其评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及趋势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构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构架 | 第15页 |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股份合作制企业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股份合作制的内涵 | 第17-21页 |
·股份合作制的定义 | 第17-18页 |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 第18-21页 |
·股份合作制的性质 | 第21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一般概念 | 第21-23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制度特征 | 第23-24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分析 | 第27-37页 |
·企业运行效率的含义 | 第27-29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的优劣分析 | 第32-35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的优越性 | 第32-33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的局限性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7-42页 |
·家庭主导型 | 第37-38页 |
·股权结构 | 第37页 |
·内部治理结构 | 第37-38页 |
·外部治理结构 | 第38页 |
·法人主导型 | 第38-39页 |
·股权结构 | 第38页 |
·内部治理结构 | 第38-39页 |
·外部治理结构 | 第39页 |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型 | 第39-40页 |
·股权结构 | 第39页 |
·内部治理结构 | 第39页 |
·外部治理结构 | 第39-40页 |
·三种模式的比较(表4-2描述三种模式的典型特征) | 第40-42页 |
·企业所有制类型与股本结构 | 第40页 |
·内部治理结构 | 第40页 |
·外部治理结构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的相关分析 | 第42-49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与治理模式 | 第42-44页 |
·家庭主导型治理模式 | 第42-43页 |
·社会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 | 第43页 |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 第43-44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与制衡机制 | 第44-45页 |
·内部机制 | 第44-45页 |
·外部机制 | 第45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与产权结构 | 第45-48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安排 | 第45-46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使用权安排 | 第46-47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 | 第47页 |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转让权安排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荆州市) | 第49-59页 |
·荆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特点 | 第49-52页 |
·经济总量 | 第49页 |
·管理方法 | 第49-51页 |
·分配形式 | 第51-52页 |
·荆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小股东保护问题 | 第52-56页 |
·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意义 | 第52-53页 |
·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现状 | 第53-55页 |
·小股东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荆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运行效率评价 | 第56-58页 |
·企业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 第56页 |
·产权改革取得成效 | 第56-57页 |
·社区集体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 第57-58页 |
·实证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七章 建立有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之对策 | 第59-66页 |
·企业治理主导模式的选择 | 第59-60页 |
·企业治理制衡机制的优化 | 第60-62页 |
·董事与监事独立性的保障 | 第62-63页 |
·企业高级团队激励与约束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