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含义、特性 | 第12-15页 |
一、社会需求的含义 | 第12页 |
二、社会需求的特性 | 第12-1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和谐”与社会发展 | 第15-19页 |
一、社会需求和谐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人的需要关系到社会和谐 | 第16-17页 |
三、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度是社会和谐尺度 | 第17-18页 |
四、社会需求和谐与社会进步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的指导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建设途径 | 第19-20页 |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19页 |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途径 | 第2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与和谐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 第20-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动机理论的比较 | 第20-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对社会建构指导的优势 | 第21-22页 |
三、满足社会需求和谐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2页 |
第三节 社会需求和谐理论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体现 | 第22-32页 |
一、对社会不同群体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整合 | 第22-23页 |
二、立足社会整体利益与整体需要的再分配 | 第23-27页 |
三、大力满足公共需求 | 第27-3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双向互动 | 第32-3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对和谐社会建构的指导意义 | 第32-34页 |
一、推动当前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 第32-33页 |
二、 加深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 第33页 |
三、执政党执政理念升华的体现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建构和谐社会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的发展 | 第34-37页 |
一、通过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正确性 | 第34-35页 |
二、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 | 第35页 |
三、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