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三.研究目标、思路和创新点 | 第13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三)创新点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战后发展观的演变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15-21页 |
一.战后发展观理论的演变 | 第15-18页 |
(一)经济增长论 | 第15-16页 |
(二)增长极限论 | 第16页 |
(三)综合发展观 | 第16-17页 |
(四)循环经济发展观 | 第17-18页 |
(五)可持续发展观 | 第18页 |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 第18-21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 第18页 |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的新发展 | 第21-27页 |
一.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思想 | 第21-24页 |
(一)历史本体论 | 第22页 |
(二)群众史观 | 第22-23页 |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 第24-27页 |
(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继承 | 第24页 |
(二)以人为本高举人主体地位的旗帜 | 第24-25页 |
(三)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有机体论的新发展 | 第27-33页 |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27-30页 |
(一)构成内容 | 第28页 |
(二)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30-33页 |
(一)社会必须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创新 | 第33-40页 |
一.唯物史观的“人与自然”论 | 第33-36页 |
(一)人和自然的一体化 | 第33-34页 |
(二)人和自然的对象化 | 第34-35页 |
(三)人和自然共同发展的关键点是人和人的关系变革 | 第35-36页 |
二.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36-40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可持续 | 第36-38页 |
(二)社会经济观和生态观的统一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评价尺度新拓展 | 第40-46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评价思想 | 第40-43页 |
(一)生产力尺度 | 第40-41页 |
(二)人的尺度 | 第41-42页 |
(三)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辨证统一 | 第42-43页 |
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评价尺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 第43-46页 |
(一)发展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 第43-44页 |
(二)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 第44页 |
(三)发展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