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导论 | 第13-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 ·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4页 |
|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常用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研究法 | 第16-17页 |
| ·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 ·主要观点 | 第17页 |
| ·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 2 员工流动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8页 |
| ·员工流动的概念 | 第19-23页 |
| ·员工流动的内涵及其界定 | 第19-20页 |
| ·员工流动的成本分析 | 第20-21页 |
| ·员工流动的必然性 | 第21-23页 |
| ·员工流动理论评述 | 第23-28页 |
| ·国外员工流动理论综述 | 第23-26页 |
| ·我国员工流动思想研究 | 第26-28页 |
|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 第28页 |
| 3 基于个体知觉的员工流动机理探讨 | 第28-34页 |
| ·知觉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 第28-30页 |
| ·知觉的内涵 | 第28-29页 |
| ·知觉的形成机制 | 第29-30页 |
| ·个体知觉、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的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 ·个体知觉与流动 | 第30-31页 |
| ·满意度与流动 | 第31-32页 |
| ·知觉与流动的中介变量—员工满意度 | 第32-34页 |
| ·员工满意度的概念、内容 | 第32-33页 |
| ·员工满意度的度量方法 | 第33-34页 |
| 4 我国员工流动现状及其模型建立研究 | 第34-41页 |
| ·我国员工流动情况及分析 | 第34-38页 |
| ·经典员工流动模型回顾 | 第38-40页 |
| ·构建我国员工流动的研究模型 | 第40-41页 |
| 5 本研究模型的实证检验:一个案例 | 第41-48页 |
| ·被调查企业的整体水平评估 | 第42-43页 |
| ·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 | 第43-45页 |
| ·实施问卷调查 | 第43-44页 |
| ·调研对象信息 | 第44-45页 |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 ·调查数据 | 第45-47页 |
|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6 调控员工流动的策略性建议 | 第48-55页 |
| ·思想上:竖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48-49页 |
| ·操作上:员工知觉的全程管理法 | 第49-55页 |
| ·员工招聘期—以认知能力测评为导向的招聘 | 第50-52页 |
| ·员工动荡期—以知觉差异修正为导向的“传帮带”程序 | 第52-53页 |
| ·员工稳定期—以知觉反馈为导向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