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制度论文--义务教育论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绪论第16-37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6-20页
  (一) 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转型第16-17页
  (二)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择校”风的兴起第17-18页
  (三) 国外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动向第18-20页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三、概念、范围厘定第21-24页
 四、文献综述第24-34页
  (一) 文献来源与收集范围第24页
  (二) 对论文相关主要文献的综述第24-34页
 五、研究方法第34-35页
 六、研究内容和结构第35-37页
第一章 国内外就近入学政策历史渊源及价值分析第37-65页
 一、国外关于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规定第37-44页
 二、我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历史渊源第44-46页
 三、建国后就近入学政策的基本发展轨迹第46-58页
  (一) 1949年建国至“文革”末期第47-50页
  (二) 文革结束至1993年第50-52页
  (三) 1993年至今第52-58页
 四、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主要价值第58-65页
  (一) 就近入学政策体现了教育平等的基本理念第60-61页
  (二) 就近入学有利于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第61-62页
  (三) 就近入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形成良性的青少年非组织性群落第62-63页
  (四) 就近入学有利于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第63-65页
第二章 对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及统计分析第65-97页
 一、调查目的和内容第65页
  (一) 调查目的第65页
  (二) 调查内容第65页
 二、调查对象的确定第65-66页
 三、访谈及预调查第66页
 四、编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第66页
 五、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结构与内容第66-68页
  (一) 家长卷第66-67页
  (二) 校长卷第67-68页
 六、正式施测第68页
 七、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第68-69页
  (一) 关于家长人群归类第68-69页
  (二) 关于问卷题目的赋值第69页
  (三) 关于问卷信度第69页
 八、调查结果及其分析第69-94页
  (一) 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第69-72页
   1、家长卷有效样本基本情况第69-72页
   2、校长问卷有效样本基本情况第72页
  (二) 问卷具体结果及分析第72-94页
   1、学生就近入学的现实状况第72-74页
   2、对就近入学政策了解程度及态度第74-83页
   3、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突出问题的认识第83-87页
   4、对影响当前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的看法第87-94页
 九、调查结论及问题描述第94-97页
第三章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择校及流动人员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第97-124页
 一、择校问题第97-110页
  (一) 择校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第97-99页
  (二) 不可否认,选择适合的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第99-101页
  (三) 毋庸置疑,择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第101-105页
   1、择校明显地损害了教育公平第103页
   2、择校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平等资源配置第103页
   3、择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第103-104页
   4、择校加重了家长负担第104-105页
   5、择校易引发教育腐败第105页
  (四) 辨明视听,中外择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第105-109页
   1、择校行为产生的背景不同第106页
   2、政府对择校行为的态度不同第106页
   3、择校的利益主体不同第106-107页
   4、家长择校的动机不同第107-108页
   5、择校的依据和手段不同第108-109页
   6、择校对于私立(民办)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同第109页
  (五) 结论第109-110页
 二、流动人口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第110-124页
  (一) 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基本状况第110-112页
  (二) 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危害第112-117页
   1、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主要表现第112-116页
   2、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危害第116-117页
  (三) 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接受教育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第117-123页
   1、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形成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第119-120页
   2、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形成与当前义务教育体制弊端紧密相连第120-121页
   3、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形成与现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有重要联系第121-122页
   4、城市既得利益者固有的利益保护思想也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重要因素第122-123页
  (四) 结论第123-124页
第四章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分析(二)——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第124-148页
 一、就近入学政策自身的问题第124-140页
  (一)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的基本状况——基于地方个案的访谈第124-126页
   1、访谈对象背景第125页
   2、访谈内容第125-126页
  (二)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问题表现第126-132页
   1、就近入学政策方案的出台充满着随意性和长官意识第126-127页
   2、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文本颇受争议第127-130页
   3、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缺乏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民主参与第130-131页
   4、就近入学政策实施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第131-132页
   5、就近入学政策实施执行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与责任追究第132页
  (三) 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问题的原因分析第132-140页
   1、“就近入学”政策条文规定不合理第132-134页
   2、就近入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利益驱动第134-137页
   3、就近入学政策实施执行组织系统存在缺陷第137-138页
   4、传统“官本位”等官僚文化思想还存在较大影响第138-139页
   5、教育行政体制的弊端第139-140页
  (四) 结论第140页
 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第140-145页
  (一) 教育投入总体不足第140-143页
  (二) 教育经费内部分配不合理第143页
  (三) 在基础教育经费比例偏低的情况下,其内部资源配呈也极不公平第143-145页
 三、社会环境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影响第145-148页
  (一)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成为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筹码第145-146页
  (二) “望子成龙”的思想依然强大,传统观念对人们仍有较强影响第146-147页
  (三) 家长对其独生子女教育日益关注,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第147-148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建议第148-174页
 一、恰当进行政策思想定位调整,将就近入学政策看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最低保障”第148-149页
 二、改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第149-163页
  (一) 依法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第151-153页
   1、政府切实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依法增加教育财政性经费投资第151-153页
   2、加强义务教育的政府调控,健全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第153页
  (二) 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实施中小学标准化政策第153-155页
  (三)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间的差距第155-158页
  (四)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教师轮换制度第158-160页
  (五) 进行制度创新,合理引导当前的择校行为第160-162页
   1、发展民办教育,扩大学校选择的空间第160-161页
   2、尝试在公立学校系统内赋予家长一定的选择权第161-162页
  (六) 变革原有招生制度,推行招生方式改革第162-163页
 三、完善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与流程,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第163-174页
  (一) 提高就近入学政策的法律地位,完整界定政策的含义与内容第163-165页
  (二) 增强政策决策者的研究意识,促使其承担相应的政策研究责任第165-166页
  (三) 保障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构建“协商”型政府治理机制第166-169页
  (四) 加强政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保证政策实施渠道的通畅第169页
  (五) 健全就近入学政策实施中的监督机制,实现政策运行中的责任追究第169-171页
  (六) 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形成二者新型的权利义务关系第171-174页
尾声——从就近入学政策到教育政策学第174-177页
 一、教育政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第174-175页
 二、教育政策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第175页
 三、要关注教育领域政策行为的“超域效应”第175-177页
附录第177-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1页
后记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芯波导光度分析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下一篇:GaN基Ni/Au肖特基接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