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先秦清观念的多样性 | 第14-32页 |
第一节 儒家原典中的清观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道家对清的认识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儒家对清的判别 | 第19-23页 |
第四节 其他诸子及《吕氏春秋》的清观念 | 第23-32页 |
第二章 两汉的清观念 | 第32-50页 |
第一节 西汉政论著作中的清观念 | 第32-37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的清观念 | 第37-42页 |
第三节 王充的清观念 | 第42-50页 |
第三章 清作为审美范畴在魏晋南北朝的确立 | 第50-76页 |
第一节 才性论中的清观念 | 第50-54页 |
第二节 人物品藻与尚清意识 | 第54-62页 |
第三节 陆云的“清省”观念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清文以驰其丽”—刘勰对清的论述 | 第64-73页 |
第五节 钟嵘对“清雅之调”的好尚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唐代以清为美意识的多样化表现 | 第76-90页 |
第一节 王勃的“雄笔清词”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李杜同宗清 | 第78-80页 |
第三节 韦柳的创作趣尚 | 第80-84页 |
第四节 皎然、司空图的风格论 | 第84-90页 |
第五章 宋元尚清意识的内转态势 | 第90-106页 |
第一节 清闲适意的创作心态及趣味 | 第90-92页 |
第二节 朱熹、苏轼对主体胸次的强调 | 第92-99页 |
第三节 张炎的“清空说”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方回的“清新说” | 第100-101页 |
第五节 刘将孙的“清气说” | 第101-102页 |
第六节 辛文房的诗歌批评特色及其价值取向 | 第102-106页 |
第六章 明清诗歌批评对清范畴的观照 | 第106-126页 |
第一节 后期格调派的清观念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胡应麟对清范畴的理论贡献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竟陵派的“诗为清物”说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神韵说”的旨趣—“清远为尚” | 第112-113页 |
第五节 复古派对“清远”诗风的包容 | 第113-116页 |
第六节 袁枚的“诗贵清真”说 | 第116-117页 |
第七节 翁方刚对“清道”风骨的好尚 | 第117-119页 |
第八节 厉鹗的清雅趣尚 | 第119-120页 |
第九节 贺贻孙对清新、俊逸的辨析 | 第120-121页 |
第十节 朱庭珍的审美理想—“雄而能清” | 第121-126页 |
第七章 古代乐论的尚清取向—以琴论为中心 | 第126-152页 |
第一节 先秦对琴的性质及功能的认识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两汉对琴的性质及功能的认识 | 第130-136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琴论的尚清旨趣 | 第136-142页 |
第四节 唐宋琴论的旨趣—清淡 | 第142-146页 |
第五节 明清琴论对清的阐释 | 第146-152页 |
第八章 古代书论的尚清取向 | 第152-174页 |
第一节 笔清墨润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古代书论尚求清劲意识的流变 | 第155-164页 |
第三节 清雅趣味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气清与品清 | 第166-169页 |
第五节 清韵悠悠 | 第169-174页 |
第九章 古代画论的尚清趋向 | 第174-196页 |
第一节 笔墨论中的清观念 | 第174-183页 |
第二节 绘画风格论中的清观念 | 第183-187页 |
第三节 清逸的审美趣尚 | 第187-196页 |
第十章 清范畴的意义及意味 | 第196-206页 |
第一节 清概念的语义考察 | 第196-200页 |
第二节 复义说的考究 | 第200-202页 |
第三节 “以清比德”说浅解 | 第202-206页 |
第十一章 清范畴的性质及功能 | 第206-222页 |
第一节 多重性质及特点 | 第206-215页 |
第二节 本质特征 | 第215-216页 |
第三节 功能解析 | 第216-220页 |
第四节 清的现代心理学诠释 | 第220-222页 |
结语 | 第222-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3页 |
后记 | 第233-234页 |